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科技快报网 首页 科技快报 快报 查看内容

国际首创!青光眼患者有了新希望!超千人已受益!

2021-03-06 23:28:54 来自: 央视财经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疾病防治攻关等民生科技。”医疗领域的创新事关民生福祉,一直以来都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肝癌手术有了新工具、新方法,引发国际关注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手术台如同医生的战场,趁手的医疗器械,是医生击溃病灶的“武器”。这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正在进行一台手术,主刀医生蔡秀军一手拿着腹腔镜,一手握着这把他自己发明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

长约45厘米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看上去“其貌不扬”,但却可以通过手柄处的开关,快速在剥离、电凝、切断、吸引、冲洗等多项功能之间进行切换。20分钟的手术时间,蔡秀军几乎没有用到其他设备。

肝癌是一种全球性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全球近一半的肝癌发生在我国。手术是目前治疗肝癌的一个重要方法。蔡秀军发明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以及操作技术,已经在国内外308家医院得到应用,甚至被收录进了《美国外科学院多媒体手术图谱》教材。不仅成功打破了国外医疗机构对高端微创外科手术器械的垄断,而且给成千上万的肝癌患者带来了实打实的福祉。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从医35年来,蔡秀军做过将近三万台手术。2014年张海炎被确诊为肝癌,近30年的乙肝病史导致他的肝脏严重硬化,如果直接手术切除病肝,剩余约30%的肝脏不能满足他维持生命的需要。当时在国际上,治疗他这样的患者,采用一种起源于德国的ALPPS开腹手术。这种手术是将左右肝脏离断,让健康的肝脏快速生长,达到维持生命的功能,再切除患病部分的肝脏。但蔡秀军却认为,按此操作,肝脏离段以后,可能会发生胆漏,风险很大。他采用了创新的方式,就是在微创手术进行的过程中,采用了一条弹力绳。看似天方夜谭,恰恰是蔡秀军创新的精髓所在。

蔡秀军这项创新,解决了源于德国的传统“ALPPS”技术的关键难题,被医学界称为“蔡氏ALPPS”。正是有了这样前所未有的尝试,张海炎的手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医疗创新最大限度解除病人痛苦,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广大一线临床医师正是医疗创新工作的主体。在蔡秀军工作的这家医院里,创新的脚步一刻没有停歇。他们尝试着用水凝胶直接进行伤口缝合,希望缝合时间更短,效果更好。

蔡秀军关注缝合方面的创新,腹腔镜手术缝一针要5分钟,时间太长,医生、患者都受不了。可降解肠吻合支架就是蔡秀军想出的解决方案。目前,这款可降解肠吻合支架在临床中积累了70多例成功案例。蔡秀军他们还在想方设法研制它的升级版,为肠癌患者的救治带来更多的新希望。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蔡秀军的提案内容同样和医疗创新有关。

最难治的青光眼有了国际创新治疗,近2000名患者已受益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在北京同仁医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正在出门诊,将近4个小时的时间,王宁利带着团队连续为60多名患者进行了诊治。

他告诉记者,视力受影响后,每一位患者内心都充满了恐惧,这个时候,除了要用自己的专业快速进行判断,给出合理的诊治方案,还要尽可能地宽慰患者。

青光眼是由于眼压过高导致进行性视神经损害、视野缺失。我国是青光眼高发、高致盲地区,而先天性青光眼又是临床中最难医治的一种。一天,王宁利的手术患者是一名儿童,血管瘤和眼部的发育异常导致眼压增高。

如果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需要在角膜边缘开一个小孔,把眼内的液体引流到白眼珠的夹层里,从而让眼压降下来。但这位患者的眼睛和周边都布满了血管瘤,传统的手术方式,很容易引起眼部血管爆裂出血。

多年临床摸索中,王宁利带领团队自主创新,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跨越式内引流超微手术。在整个手术中,眼球处于封闭状态,只需要通过一个口径一毫米的切口,将光导纤维穿进眼部,就可以形成一个360度的闭环,完成手术操作。在此基础上,针对多次手术破坏区,王宁利设计了内外路联合、外部接力、内路绕行三项跨越式技术。

这样精巧的跨越式内引流手术,在国际上也是首创,为多次手术失败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已累计完成此类手术1700多例,挽救了1000多例面临失明的患者,提升了我国难治性青光眼诊治的整体水平。

而在完成这样超微创眼科手术时,采用的光导纤维是手术成败的一个关键耗材。在过去很多年里,手术用的光导纤维都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一场手术下来,仅耗材的费用就将近两万元。不仅如此,随着手术技术的提升,王宁利也发现,国外进口的光导纤维,在进行难治性青光眼手术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为了提升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国家和患者的医疗负担,王宁利带领团队对手术设备和耗材进行研发。目前,他们最新研发的青光眼微创手术——光导纤维指引操作系统已完成临床试验,即将投入临床应用。

李仕明医生,擅长近视、散光和远视的激光矫正手术。这天在出门诊时,又有患者反馈有术后炫光的情况。虽然一般情况下,这种现象过一段时间就会自动消失,但每当有患者反馈这种术后的短期不良状况时,李仕明的内心都难以平静。

像差,是眼科中的一个专业名词,分为低阶像差和高阶像差。简单理解,我们所熟知的近视、远视和散光就是低阶像差,很容易检测出来并且治疗。而高阶像差,需要采用更加精密的设备才能进行检查和矫正。

十多年前,王宁利和团队研发出活体人眼视网膜细胞成像仪的实验样机,可以矫正高阶像差,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感受。但遗憾的是,样机研制成功后,却因为体制、机制、资金等各方面原因,最终没能走上产业化之路,实现临床应用。

王宁利还有一个身份,是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他深知要想让医生的临床研究真正得以转化,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完成。2016年,同仁医院的医学转化部成立之后,曾经的临床医生甄毅便成为第一批来到这里工作的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王宁利提案的内容,就是围绕如何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展开的。

半小时观察:让医疗创新的成果落地生根

两位全国政协委员扎根临床一线,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数十年如一日,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攀爬。他们的发明创造,不仅是患者战胜病魔的利器,更赢得了在世界舞台上冲破垄断、摆脱依赖的主动权。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擘画新发展蓝图时,保障人民健康被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我们期待着,在新征程上,医疗科技创新的生态会持续得到改善,通过补齐“短板”、打造“长板”、树立“样板”,能使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被激发,最终让健康中国的愿景行稳致远,也让老百姓享受到医疗创新带来的福祉。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 于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科技快报网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
意见反馈 科技快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