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科技快报网 首页 科技快报 IT资讯 查看内容

中国军人标识牌试用:集保障卡、身份标识等一体

2017-02-21 15:37:49

(原标题:小小军人标识牌 战场保障大变革)

我军标识牌样式:主牌、副牌

回望世界战争史,军人身份牌早在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就在部队中开始配发了。当时的身份牌非常简单,只是一个小纸牌,上面写着携带者所属部队的番号及本人姓名。虽然这种身份牌质地粗糙,并且作用单一,但它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军人佩戴身份牌的先河。

二战以来,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军队相继配发不同样式的军人身份识别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国军队已在探索改进传统军人身份识别牌,着手加装磁条、条形码和微型芯片,增加指纹、面相、DNA和医疗史等详细信息,更好地服务战伤救护、遗骸确认和平时管理。

2013年11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军委后勤保障部启动军人标识牌研制工作,经过技术攻关、联合研制和在陆军部队小范围试用,目前已完成相关产品的研制和联调联试。

从我军未来战场环境的复杂性、残酷性和应对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要求看,加快研制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人保障标识牌,对于推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保障能力建设,推动军人保障卡向战场应用延伸,加速后勤保障大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战场呼唤更多“标识牌”

军人保障标识牌个头不大,但是其研制推广的意义却十分重大。它不仅增强了军人荣誉感、责任感、身份认同感,更代表着战场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新进步,解决了战场伤员救治中发现、登记、运输、分类、救治等诸多难题。

未来战场呼唤更多“标识牌”。油料、军交等战场后勤其他领域,添上信息化之翼后也能实现保障效能倍增:比如后方根据战车油箱上“标识牌”的反馈,准确掌握战车位置以及所需油料种类、数量,在战车缺油前送达;运输车队上的“标识牌”根据送达单位的位置变化,自动分析战场态势,为车队推荐最佳行进路线……

“标识牌”进入后勤保障领域,也会带来诸多新挑战:一是安全性的问题,如果敌人捡到或者破解我方“标识牌”,通过它发出保障信号,如果没有能力辨别真伪,后果可想而知;另外,“标识牌”会发出电磁波,也增加了战场被敌发现风险。二是系统兼容问题,后勤各领域“标识牌”不仅需要横向融合,也要加强与军事、政工等领域“标识牌”的纵向融合,确保能在统一的平台上高效有序运行。 (周远)

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人保障标识牌

【专访对象】军委后勤保障部综合计划局负责人

【专访人】本报特约记者 花 晓 赵 杰

记者:研制我军军人保障标识牌系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负责人:按照“系统整体设计、体系建设,数据一人一数、一数一源,标牌实用多能、安全便携,应用立足保障、兼顾管理”的原则,重点设计研制军人保障标识牌、识读设备和管理软件,集成融合相关指挥保障信息系统,扩充完善军人保障卡数据库,配套修订相关法规制度。

一是研制军人保障标识牌。借鉴外军身份识别牌优长,充分考虑未来战场环境和保障管理需要,采用先进实用新材料和智能芯片技术,按照军队密码保密体制,研制集军人保障卡、电子伤票、身份标识等应用于一体的标识牌,成为我军军人平战时辨别身份的重要标识。

二是扩充军队人员基础数据库。以军人保障标识牌实际应用为牵引,以军人保障卡现有后台数据库为基础,统筹考虑战时衣、食、救、住、行需求,以及参战实力统计、战斗减员、伤亡抚恤等需要,研究制定统一的数据目录体系和标准规范,充实数据内容,逐步形成军队人员基础数据库。

三是研发军人保障标识牌信息系统。遵循全军信息系统建设技术体制,以军人保障卡系统为主体,增加战时需求感知、实力管理、救治搜寻、体征监测、信息服务等功能,研制相关系统,衔接贯通后勤供应保障和作战指挥信息系统,构建军人保障标识牌应用管理软件体系。

四是制定军人保障标识牌配套制度。研究制定军人保障标识牌制作发放、使用管理、勤务保障等制度,完善战备训练、作战保障、部队管理等规定,健全数据更新、网络联通、系统运维、安全防护等措施,形成“建、用、训、管”一体的制度机制。

我军标识牌样式:有源副牌

记者:我军军人保障标识牌基本功能定位是什么?

负责人:设计上重点突出6种功能:一是保留了军人保障卡“依卡管理、凭卡供应”的功能。二是身份认证与人员全域管理,记录个人指纹和部职别等信息,能够识别军人身份、有效防范假军人,拓展重要场所、特殊人群等管理功能。三是保障需求感知,准确统计各类参战人员数量、类别、位置等动态信息,快速掌握衣、食、救、住、行等保障需求,为筹划实施战场精确保障提供实时数据。四是战场人员呼救、搜索、救治,在一定的范围内具备呼救和搜索功能,实时采集、存储和传输电子伤票信息,提供生命体征监测手段,并通过牌牌记录的血型、过敏史、医疗史等信息,为野战用药、输血、输液和战场救治提供信息支持。五是遗骸辨认,通过记录个人姓名、军人保障号和生物特征信息,能够准确辨认遗体、确认遗骸,为安置和抚恤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六是保障业务协同,以军人保障标识牌为基础,构建以人员保障为主线的共享、协作、互通保障模式。

记者:在陆军某部试验试用取得哪些成果?

负责人:2015年4月,组织军人保障标识牌原型系统在陆军某部试验试用,军地有关科研单位和试验部队共同研究制定了《军人保障标识牌部队试验试用大纲》。

测试任务部队展开主牌、无源副牌、有源副牌、手持机等设备的测试,检验佩戴标识牌进行装备操作和体能训练时的舒适性、安全性;利用训练基地复杂电磁环境,测试不同条件下标识牌电子特性,检验佩戴标识牌对电台(或无线)、有线、报话等专业训练的影响;组织实战环境下标识牌基本性能测试,测试系统耐严寒、耐高温、耐潮湿等特性;通过战术演练行动,为研制改进和总体方案完善提供实践数据。

记者:这次组织在海军、空军、火箭军部队展开全面试验试用有哪些重点?

负责人:一是试勤务应用。论证牌的搜救功能在不同环境中的适用性;研究论证军人保障标识牌“一号”“一窗”“一网”服务保障模式,解决军人保障标识牌身份认证、持牌保障和后勤虚拟专网应用等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admin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
意见反馈 科技快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