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正点财经》)近期接连发生的几个热点事件,让“人脸识别”成为了公众舆论的焦点话题。这项技术是否在某一些场景中正被滥用?我们如何在享有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先来回顾这样几个案例。 画面中,法庭公开开庭宣判的这起案件,被称为“人脸识别第一案”。去年,因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年卡门票由指纹识别被“强制”升级为“刷脸”识别,浙江理工大学的特聘副教授郭兵将动物世界诉至法院。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收集郭兵照片信息不具备正当性,应予以删除。 今年3月,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发现,她所居住的小区要求业主下载一个App,录入人脸信息,进行门禁升级。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劳东燕:现有的法律当中,刷脸需要征得同意。所以我当时其实想表达,我不同意。当然,其他住户可能同意,但是对于我这样不同意的人,你必须给我其它的选择。 不久前,一段短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开来,视频中,有位买房者戴着头盔走进济南的一个售楼处。原来,一个小小摄像头,能够帮助售楼处将顾客精细分类,并与购房优惠挂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裴炜:戴头盔这样一种行为,其实也是公民个人在试图对于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行匿名化的一种处理,本质表达出来的是,公民对于个人信息的关注和自我保护。 今年10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成立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了《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数据显示,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三成受访者表示已因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隐私或财产损失。 刷脸游园、刷脸回家、刷脸买房,人脸识别似乎正在走入我们日常生活的缝隙之中。隐私侵犯、信息泄露,这项技术又让大众产生了种种顾虑。那么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边界在哪里?又应当如何应对“刷脸”可能带来的风险呢?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王金桥: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是通过人脸的表观特征来进行身份比对的一种手段,通过人脸的检测、人眼的对齐以及人脸的特征的提取,来形成每一个人脸独一无二的,相当于一串字符的编码作为人脸的身份特征。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迭代升级,它的应用场景也从安防、金融领域延伸到了与我们日常生活更为贴近的方方面面。它是否已经不是一个安全、可靠的系统呢? 业内人士 唐家渝:比如说我们把这个考勤机放在这里,大家其实已经可以看到,它已经识别到我们这位同事了,接下来这位同事会戴上这副特制的眼镜,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考勤机,把他识别成了另外一位同事。 业内人士 唐家渝:首先我们可以先尝试一下用这个同事本身的人脸,能不能解开这个手机。解锁过程是失败的,我们尝试佩戴这副眼镜以后成功解锁开了。”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各平台采集用户的个人信息,需要获得用户的知情同意,还需遵循最小、必要的原则。 专家表示,要规制这项技术向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的“社会基础设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裴炜:比如说12月1日刚刚出来的,中央网信办关于常规类型移动互联网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的指南。它就进一步细化了在哪些场景下可以收集哪些类型的个人信息,所以整个体系还是在不断完善,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 龚新语)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