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creenBar屏幕挂灯在多国热销,于德国亚马逊和日本亚马逊均跻身榜单前列。让人不禁怀疑:人手一盏屏幕挂灯的时代真的要来了? 明基ScreenBar Plus 热销海外 This helps me from squinting at the screen. (翻译自英文:ScreenBar使我不用再眯着眼睛看屏幕) ——澳大利亚用户 Sofor me I love that its minimalistic and fires out great light. (翻译自英文:对我来说,我喜欢ScreenBar极简的风格和充足的光芒)——美国用户 安定して、明るさもちょうどいい。 (翻译自日文:ScreenBar稳定,亮度也刚好) ——日本用户 社会学家RayOldenburg曾定义起居场所为“第一空间”、工作场所为“第二空间”,以此研究人们在不同场域下的行为。如今住宅与办公室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世界范围内,陆续有一些企业宣布,疫情结束以后,仍会支持员工长期居家办公。 读屏时代 ScreenBar屏幕挂灯在海外热销的背后一方面是疫情期间骤增的居家办公需求,另一方面,则要归因于电脑在人们工作、学业、生活中日趋核心的地位。办公室上班族们每天8个小时对着屏幕,他们的手边常备绿植、眼药水和加热眼罩。 在FaceBook工作的用户MrPeak说:“白天琐事较多,像开会,协调,处理紧急问题会占去大部分时间,只有晚上才能真正一个人静下来写点代码……一般回家后我还会花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工作上。” 除了程序员,电商、全职博主、撰稿人、插画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越来越多的职业居家办公的可能,也不断提高着屏幕在生活中的占比,读屏时代已悄然来临。 室内照明不均时,就借着屏幕光办公;看屏幕时眨眼频率降低,眼睛就容易干涩;新买了台灯却与屏幕不兼容,开灯就直面反光。纵观人们的屏幕生活,充满了顺其自然式的将就。 运动手环监测着心率,生鲜食品提供溯源二维码,天气预报划出污染指数版块——人们对运动健康、饮食健康、空气质量的关注由来已久,而对于占日常超1/3的屏幕生活却普遍缺乏关注。 读书时伏案写作业,家长总叨叨要开灯要护眼;工作了对着大大小小发光的屏幕,却不再有人提醒你要开一盏灯。 做创新派 ScreenBar开创了屏幕挂灯品类,专为读屏时代设计,如今已成为屏幕挂灯界的标杆。 ScreenBar设计简约,灯管啪嗒一下扣进夹具,就算是组装完成了。 挂在屏幕上,开灯的一瞬间,方可觉出它的不同来。 非对称光路设计。很多人养成了摸黑玩游戏的习惯,殊不知昏暗的环境会与明亮的屏幕形成悬殊对比,加速眼疲劳,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与过去只考虑照亮平面的传统照明不同,ScreenBar的非对称光路设计更适合屏幕用户:将光投到屏幕的前方,照亮键盘、书册和数位板,减少在屏幕上的反光。 高演色性。ScreenBar演色性大于95,在给环境补光的时候对屏幕、书籍颜色影响小,可满足专业用户的色彩需求。被誉为“中国PS第一人”的李涛对ScreenBar高度评价:“真正体现了设计为人民服务,很走心。”时尚博主Skye酱耶则将它称为“博主拍照最佳伴侣”:“让我的拍摄摆脱了光线的束缚,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产出。” 智能调光。人们使用台灯时,调亮调暗全凭感觉,亮度是否适合则不得而知。ScreenBar内置环境光传感器,一键即可侦测环境亮度,智能补光:一般情况下补足500lux亮度,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高档办公室的照明标准;在更昏暗环境下则补足300lux,以避免明暗悬殊造成的眩光。 ScreenBar系列灯具屡获德国IF、日本G-Mark等国际设计大奖。每一次创新都源于积累。明基WiT设计团队集合了一批在LED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与工程师,结合科技与人文的设计理念,将“让屏幕前的使用者享受更好更舒适的光线”作为ScreenBar的使命。 点亮未来 ScreenBar所属明基WiT灯具正在开拓多样化个性化的照明领域。旗下的PianoLight智能钢琴灯已和知名钢琴品牌达成合作。2020年12月,WiTGenie智能台灯则亮相中国摄影教育论坛,“新传播媒介下的摄影教育”该走向何方,WiT将不减清辉,拭目以待。 多做一盏灯,就多驱散一份黑暗,多照亮一个专注的身影。我们不知道人手一盏ScreenBar的时代最终是否会来临,但总有人在浪潮的边缘勇往直前。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