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差不多一半的体育项目都是由游戏演变而来的。它们最初存在的意义非常单纯,就是打发无聊的时间,或者说“玩”。 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体育已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涵盖早已不局限于“出点汗”。就拿中国来说,电竞是国家体育总局承认的第99个体育项目,在它之前,还有不少看着很不“体育”的体育项目。 例如车辆模型、飞机模型、业余无线电、信鸽、钓鱼甚至是健身气功......其中不少都不符合大众对体育的认知,尤其是这个健身气功,我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画面还是某位大师的“闪电五连鞭”......
然而别看这些项目个个稀奇古怪,但同样考验着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动手能力、脑力智力或团队协作能力等,想要取得好成绩必然要锲而不舍的追求卓越,不断的超越自我,并背负着沉重的荣耀、责任与梦想在赛场上拼搏。 可以说少年们专注于无线电的信号,大爷们拿着鱼竿仔细盯着水面的涟漪,“赛车手”们致力于将自己的模型车调教到极致,职业玩家一套光速操作赢下一波血斗——尽管他们看起来如此不同,但本质上说他们都在践行着“更高、高快、更强”的体育精神。 就因为这些项目不能让人跑跑跳跳,大汗淋漓,就说这不是体育吗?显然很不合适。 当然,我想这位CEO对“游戏”二字的鄙夷,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电子游戏让人上瘾的负面标签。 从电子游戏进入中国开始,网瘾少年、电子海洛因等负面标签就不断涌现,成了众多青少年堕落的“元凶”,诚然,这种因为游戏成瘾而荒废学业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因此否认电子竞技的意义与价值并不科学。 这里不谈适度游戏、开发大脑这种老生常谈的话题,单说足球和篮球等传统体育,真的就不上瘾吗?或者上瘾就没问题? 还记得高中时,我就特别喜欢打篮球,很多时候课堂上想的不是三角函数、词汇语法,而是NBA球星们潇洒的身影,就连晚自习,都要偷偷去操场投投篮、过过手瘾。 当然,也经常被老师逮住臭骂一顿,此时难道我说一句:“我这是体育,和那帮玩游戏的不一样!”老师就会原谅我吗?不给我个停课叫家长加严重警告的三连,那都算是轻的。 而关于“游戏”与“不健康”划等号这件事,我想说玩游戏确实有对健康造成风险的可能性,尤其对于电竞选手。 每天十小时起步的高强度训练,几乎是所有电竞选手的常规操作,因为连续玩太久游戏脑子嗡嗡作响,整个人傻掉一样的体验,试过的都知道有多难受,而这正是职业选手每天都要忍受的。 同时,电竞短暂的黄金年龄,非常高的失败风险,来自全社会的偏见与不理解,也让电竞选手面临诸多精神层面的压力。 更别提长时间久坐,作息不规律对身体造成的损害了。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