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碳减排”、“碳中和”占据了主流媒体的C位话题,早在2020 年 9月,中国就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是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在数据变化上表现为:碳排放量先进入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平台期,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那又为什么要碳中和呢? “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增多了。“二氧化碳”越多,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就越高,人类生存的环境就会变艰难。 早在人类诞生前,地球上就已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整个生物圈崩溃的直接原因就是全球性气候灾难,而全球性气候灾难中就有温室效应。 在比尔·盖茨出版的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称:如果将气候变化与新冠疫情对人类的伤害做对比,到 21 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的致命率是一样的;到 2100 年,气候变化的致死率将达到疫情的 5 倍。 那肯定有人要问了“实现碳中和,去找那些污染的企业啊,跟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啊?” 下面是普通人一天生活下来的碳足迹: 家用电冰箱每个人0.65KG 熨烫衣物0.02KG 洗热水澡0.42KG 搭电梯上下一层楼0.218KG 开空调一小时0.621KG 看电视一小时0.096KG 开车一公里0.22KG 骑摩托车一公里0.055KG 每用一吨水0.194KG 每用一立方米天然气2.1KG 乘坐高速列车一公里0.05KG 乘坐公交车一公里0.08KG 丢弃一公斤垃圾2.06KG …… 看完这些还觉得碳排放离我们普通人远吗? 人类的活动造成了全球变暖,但人类也是受害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减少碳的排放量。 比如,节约打印纸,用手帕代替纸巾,减少使用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能否购买低油耗、低污染的小排量车?如果开车出行,能否做到减少怠速时间、避免突然加速减速、高速驾驶不开车窗? 以每天开车来说,当司机养成不随意踩油门、急刹车的驾驶习惯后,驾车过程中的油耗和碳排放量将会下降。 据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显示:司机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其驾驶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将会下降10%左右,表现优异者甚至可以达到30%。而且,经过综合训练的司机可以长时间保持这种驾驶行为。 这些也许你知道,但开车的时候没有去做。其实,绝大多数司机心中都装有“环保”的意识,但由于技术的制约,单个车辆的碳减排数据难以实时统计,参与公益的积极性难以被激发。 这不,在今年的世界环境日,百姓车联发起了“万吨碳减排计划”公益行动,号召旗下的成员司机成为行动者,通过训练良好的驾驶行为习惯,减少驾驶过程中的碳排放,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这项公益活动基于手机端研发的AI智能识别系统,该系统可有效识别并记录司机在驾车行驶中是否出现急加速、急刹车等行为,实时统计出司机的点滴节能。 该公益行动负责人表示,公益活动中还会加入趣味性的互动和奖励,让司机们既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也能兑换相应的奖品。 “乘用车的普及是大势所趋,不能为了碳排放去剥夺人们开车出行权利,但我们能够通过训练驾驶技术,让司机减少碳排放。”该公益行动负责人表示,碳中和是未来四十年的征程,它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政府、公众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只有让减碳、节能减排的理念深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少踩一脚油门、少踩一脚刹车,才能让天更蓝、地更绿、空气更清新。 碳中和听起来是个很宏大的命题,但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就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的那样“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