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关于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问题线索核实处理情况的公示》,将有关失信问题线索及处理情况公示。截至目前,共发现9条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问题线索,由相关地方核实后并开展专项治理。 信用评级是债券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我国评级行业在统一规则、完善监管、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评级虚高、评级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制约了我国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注册“信用评级”相关企业2.13万家,其中状态为存续、在业的有1.81万家。从过去十年的注册量来看,2011-2016年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2017年-2020年增长迅速,其中2020年达到4704家,同比增长84.5%。广东、海南、山东为“信用评级”相关企业最多的三个省份。 企业“增长潮”中迎来强监管:上半年信用评级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261.3%广东占全国44.6%位列第一,海南、山东分列二、三位行业增长与风险并存,监管将逐步到位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召开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视频会议,对网络曝光的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问题线索进行了通报,要求严肃查处信用服务机构借信用修复之名行骗、在线兜售信用评级证书等违法违规行为。这也反应了监管部门对行业规范整治的决心与力度。 企查查数据显示,2016-2020年,“信用评级”相关裁判文书逐年增多,2019年达到最高,该年共有618条。在案由分类中,保证保险合同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最多,均在100条以上。 信用评级绝不是信马由缰的法外之地,“诚信评价”也不能野蛮生长。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网站“征信市场”栏目更新动态,并发布了一则消息:根据央行的消息显示,截止目前,全国共有19个省(直辖市)的59家信用评级机构在人民银行分支行完成备案。 可以想见的是,行业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只有加大对此类乱象的监管力度,及时制止纠正,才能够促进整个信用服务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