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瀛寰 这是一个技术快速更迭、商业模式剧变的时代,一切事物似乎都在被互联网化,内容的产业链也被彻底拉长,这样的变化在电视行业被映射得尤为明显。越来越多以内容为主导的角色快速进入,并试图改变行业生态,成为主导力量。 然而,从时下的市场表现来看,这些“后来者”在经过几年的大潮汹涌后,发展路径似乎并不顺遂,甚至很多无疾而终,再无进一步消息。难道“内容”不再被大众所需要?电视行业的未来又该怎么走?带着这些问题,不妨一起抽丝剥茧式地看看这个行业的商业本质。 消费升级宣告了互联网电视“寒冬”将至 互联网电视的出现是新技术带动新商业模式变化的典型案例。它们以低价、“硬件免费”等为噱头,打着互联网+的旗号,以互联网内容为诱导,仿佛只要有了内容,就能扫横一切。于是乎,电视这个存在了几十年的行当,“技术”反倒成了一文不值的东西。 在所谓的“年轻人的第一台电视”的鼓吹之下,有着“新潮”标签的互联网电视着实蚕食了一部分蛋糕。然而在国内消费升级的风口,“低价“也很快成了不受欢迎的明日黄花,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注重产品技术、音画体验,更愿意为高品质支付多1倍钱。从CVIA的统计来看,2016年,智能电视的普及率已超过85%,而4K超高清电视的普及速度更快,渗透率从1%到50%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在4K超高清广播尚未准备就绪的情况下,每两台售出的彩电中就有一台是4K电视。 从以上中国消费者的真实调查数据不难看出,硬件实力相对薄弱的互联网电视品牌的处境并不乐观。作为“后来者”,它们鼓吹的所谓“内容才是电视行业未来的主导”等等言论,无外乎是不愿意承认自身在音画技术方面的短板罢了。同时,随着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以及几大视频巨头的崛起,互联网电视品牌引以为傲的内容优势也不复存在。 可以说,消费升级浪潮的逐步深入,也宣告了互联网电视的挽歌。事实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互联网电视畸形的野蛮生长,以及互联网电视模式的“过度”成熟,其实也间接成了自己的掘墓人,寒冬将至。 谁有资格树立互联网+时代新的“电视”标杆 互联网电视品牌的扎堆出现,是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商业现象。一点独特的内容资源、一个粗制滥造的电视硬件,就能轻易造就一个互联网电视新贵。 虽然已经存在了几十多年,但电视行业的技术升级速度并未放缓,而且相比手机等其它消费电子而言,新一代电视所需要的技术含量更高,对企业的研发实力要求也更高。与国内的互联网电视热潮不同,国外电视企业更注重产品本身的技术发展与品质表现。而被冠以“黑科技”标签的索尼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毕竟对于消费者而言,“好”的电视产品,一定是以新技术为根基,拥有好的画质以及沉浸的视听体验。彼时,这家巨头是电视的代名词,特丽珑代表了电视技术的最高水准。而今,它依然保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以及其它品牌所难以企及的创新精神,从2K、4K再到今天多半产品支持的HDR以及OLED显示技术,索尼以一个技术领军者的姿态,不断挖掘着电视的潜能,并引领未来电视技术发展的方向。 就今年行业热议的“OLED与QLED谁更有资格代表未来显示技术”而言,曾推出过全球首台OLED电视的索尼,用黑科技实力击破了QLED电视的营销泡沫。全新推出的A1系列新品,凭借X1进阶版图像处理芯片、独创的银幕声场这两项黑科技,不止可以充分释放OLED显示技术的多项革命优势,还能实现前所未有的“音画合一”体验,强力撬动这一未来电视市场的全面崛起。 再从当下最前沿的AI科技来看,今年年初,索尼电视更率先与谷歌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Google Assistant建立合作,其目的无外乎想率先实现用户观看体验的AI化。因为不管是互联网内容,还是音画技术,都是满足消费者体验升级的手段。过去如此,未来亦然。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soph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