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期间,细心的消费者也许会发现,近期在一些商家的结算柜台打出了这样的字样:扫银联二维码有优惠。 早有业界人士在关注,从刷卡有优惠到扫码有优惠,从银行卡到银联无卡快捷支付,在全球发卡量已超过38亿张的银联,已经正式进军二维码支付。 8月27日,这项由中国银联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正式推出的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已整整三个月。配合产品推广,银联还发起了62大型优惠活动:自6月2日起,在全国40个知名商圈约十万家商户,使用银联云闪付挥卡、手机以及扫码支付,均可享受62折优惠回馈。而在几天前,中国银联总公司和北京分公司在京召开全国银联云闪付合作伙伴大会,与全国各地百余家收单机构、服务商共同探讨二维码支付的未来。大会后方还精心设置有展台,用来为合作伙伴展示银联最新的二维码支付硬件,包括意锐小白盒及旺POS智能机。 银联此番的迅速发力,动作频频,可见其推动移动支付战略转型破釜沉舟的决心。 后院起火,银联破釜沉舟 银联最近压力较大,其中一个重要的背景是“网联”来了: 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恋平台处理的通知》(下简称《通知》)。 “网联”公司,全名网联清算有限公司,“网联”系统平台全称“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 网联主要职能:为支付宝、财付通这类非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搭建一个共有的转接清算平台。和当年银联成为各银行的转接清算平台是相似的。 银联原本是独生子。此番央妈“生了二胎”,突然多了个“亲弟弟”。清算组织由原来的寡头变成双头,一块蛋糕分着吃了。毋庸置疑,网联的出现为银联的未来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图:银联:俺弟弟来了,喜迎网联) 央行内部人士认为,VISA、Master开放引入中国市场,而网联做的更多是增量,他们与银联一定会有竞争,但是竞争不是坏事,市场这么大,如果形成良性竞争也有利于这个行业健康发展。 从市场来看,有竞争才有进步。但也许只有银联自己才能体会网联“出生”带来的焦灼。 对于兄弟俩的分工,坊间说法是:银联管线下,网联管线上。但显然,O2O这么火热,线上线下,界限将越来越模糊,未来如何划分还不清晰。 此前面对在线下市场来势汹汹的支付宝和微信,银联本来拥有独一无二的线下支付资源——38亿张银行卡,近2000万台POS机,但因为一直选择NFC非接支付路线而错失了二维码支付的市场。 尤其,随着微信、支付宝支付的从线上来到线下,原本属于银联独享的蛋糕——银行卡支付正在逐渐萎缩。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9万亿元,同比增长62.2%。同比增速较去年46.9%有较大提升。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预计达到38万亿元,同比增长215.4%,同比增速较2015年的103.5%大幅提升。 攻城掠地的支付宝甚至直接豪气干云地喊出了“无现金城市”的口号,这不是明摆着要置有着庞大现金交易业务的银联于绝地吗? 前狼后虎,显然,留给“迷失的银联”踟蹰犹豫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事实胜于雄辩,这几年二维码支付的迅猛发展,已经证明二维码才是移动支付的真正主角。这也是为什么本次银联合作伙伴大会上展示得都是意锐小白盒这类的二维码支付产品。 银联这种革自己命的勇气,不如说是绝地反击的自我涅槃,有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气魄。 银联“弯道超车”的机会:迅速升级巩固2000万台POS机 许多人看来,银联今天在移动支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