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腾讯微信被曝出在后台反复读取用户相册的行为,事后微信方面解释了这一操作的原因,否认窃取用户隐私,并承诺未来不再使用该功能。 对于这些APP随意使用用户隐私的问题,《工人日报》今天发表了评论文章《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偷窥”?》,指出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有明确界定。 比如,即时通信类的APP,可以收集的必要个人信息只包括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以及账号、即时通信联系人账号列表,而用户相册并不在其中。 然而,在严规和重拳之下,仍有铤而走险和打擦边球的。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在数字经济时代,用户的数据越来越有价值,利益使然。 用户在明处,“偷窥”者在暗处。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偷窥”,不得而知。技术更新太快,不能等发现了新问题,才去叫停。仅靠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监管,很难及时、有效制止APP违法违规行为。 《工人日报》表示,要防止新一轮的“偷窥”行为,监管和技术要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推动APP服务商和手机系统开发者加强自律,定期自查自纠。另一方面,构建政府管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科技支撑的全方位综合监管体系。 当下,数据价值与数据安全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可以预见,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偷窥”者可钻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