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代号Caffee Lake的8代酷睿处理器发布、上市,今年的酷睿处理器改变还是非常大的,新增了最多18核36线程的Core i9处理器,主流市场的i7、i5也全面普及6核架构,旗舰i7-8700K实测单核、多核性能都有较大提升,升级幅度相比以往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Intel处理器好像有希望摆脱“挤牙膏”的美名了?未必!且不说6代酷睿之后工艺、架构一直是小修小补,并没有升级换代,在核显上Intel实际上几近停滞,5代酷睿Broadwell架构上的最强核显只是昙花一现,这几年来核显比CPU还能挤牙膏。 Intel说的核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集成显卡,此前芯片组北桥存在的时候,集显往往是集成在北桥芯片中的,不过AMD后来搞起了APU融合处理器,Intel在2010年抢先把核显做进了CPU内部,与CPU核心同样融为一体,这时候他们认为集显这个说法已经不能反应这种情况,所以把自家的集显改称核显,也就是核芯显卡之意。 与AMD的APU异曲同工,不过名字上已经区分开来。经过多年的发展,Intel的核显从最初的性能、功能较低逐渐壮大起来,巅峰时期核显性能甚至秒杀AMD的旗舰APU。 正是靠着这样的策略,Intel作为最重要的X86处理器厂商,不仅常年垄断80%左右的桌面CPU份额,还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GPU公司。 是的,你没看错,Intel在GPU市场上的份额一直维持在70%左右,当然这是算上集显在内的,独显市场是另一个概念。不过这两年Intel的核显又停滞了,未来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Intle核显的机密,探索它可能的未来之路。 Intel核显进化之路 前面说到以往CPU集成显卡是在北桥芯片中的,2010年Intel推出了Clarkdale架构的处理器,首次把集成显卡做到了处理器内,不过CPU核心是32nm工艺的,GPU核心是45nm工艺,二者实际上并没有融合,只是胶水封装在一个处理器内,这时候Intel也改变了以往的命名,给集显取名为HD Graphics。 到了2011年的Sandy Bridige处理器的HD Graphics 2000/4000核显上,Intel才真正把GPU核心与CPU核心融合在一起,北桥也正式消失,Intel也不叫它集显了,核显正式登台亮相。 从此之后,Intel的核显得到了快速发展,GPU核心在处理器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Sandy Bridge上使用的是Gen5代图形架构,6个EU单元,之后Intel差不多每年都会升级一次架构,增加EU单元数量,一株与那两年中大家调侃Intel作为CPU厂商,每年升级最多的竟然是显卡。 从现实情况来看,核显在处理器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我们可以对比下初代酷睿中的Sandy Bridge与7代酷睿Kaby Lake处理器中GPU所占的比重。
Sandy Briage是首次开始整合GPU核心,后者所占的核心面积也就是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样子,CPU核心相关的电路依然是大头,此后GPU核心面积比重不断提升,在7代酷睿Kaby Lake处理器中,可以看到GPU核心差不多要占据一半的核心面积了,比重与CPU核心不相上下。 以前玩家常说Intel是买CPU送GPU,但GPU核心占的核心比重这么高,Intel的核显可不是免费送的,它占了相当大的成本,Intel处理器售价高有它一份功劳。 限于篇幅,本文不会详细介绍Intel核显的发展历史,我们去年曾经刊文介绍过Intel核显的进化之路,大家可以看看那篇文章。 不过在Intel核显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是2013年的Haswell到2014年的Broadwell期间,Intel在4代酷睿上推出了Iris、Iris Pro核显,中文名叫做锐炬、锐炬Pro。 在常规的GT1、GT2核显之外还推出了GT3、GT3e核显,后者不仅具备翻倍的40个EU单元,而且还用上了128MB eDRAM缓存,位宽512bit,带宽64GB/s,这极大地改善了核显带宽不足的窘境。
在第一代14nm工艺的Broadwell处理器上,Intel的核显迎来巅峰,以往锐炬/锐炬Pro核显往往是用在移动处理器上,这次桌面级的Core i7-5775C也用上了最强核显Iris Pro 6200,拥有48个EU单元,并配有128MB eDRAM缓存。 当时这款处理器的性能简直让人震惊&m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