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这段援引自乔布斯在发布会上说的话曾经引来无数解读和引用,然而如果以iPhone这条产品线做标准,似乎这几年苹果早就把其扔到了某个弃置仓库。 今天旧话重提,因为iPhone X。虽然在外界看来“异形全面屏和正面指纹识别极有可能是一次仓促上马”。但同时“颠覆和习惯本就是一体两面”,而iPhone X究竟是两者中的哪一个?这篇上手体验或许能找到答案。 外观:争取用三段话解决 全面屏会带来更好的手感,而当苹果愈发圆润后,这优势则更为突出。虽然下半年打着全面屏旗号的产品不少,但能把握感控制在如此圆润的程度,可能也只有三星S8系列和小米MIX2全陶瓷版本能与其相提并论——这是iPhone X在刚刚上手时给人的感觉。 正面体现了全部iPhone X的技术创新,也同样收割了最多的吐槽,就体验这段时间来说,外观问题有这些:
背面苹果重归玻璃阵营,并且给这块玻璃追加7层镀膜,白色配色甚至有“贝壳光泽效果”;然而这仍然抵挡不了竖排镜头在美感上的妥协(前置镜头、感应器和传统后置镜头位置冲突),或者说丑。 不过补救办法还是有的——买黑色iPhone X,整体感和润泽度会提升很多。 Face ID:生物识别技术新时代 Face ID(中文名:面容ID)是此前讨论最多但却最无法下结论的部分——因为曾有无数安卓厂商尝试过面部识别,但基本技术原理的不同,让iPhone X和“其他手机”在体验上也不一样。 具体来说苹果用红外结构光构建了一套微型3D面部识别系统:投射器加接收器,让红外扫描到了人脸部的3D表面。这套技术突破了目前面部识别两大难题:3D结构光可以解决平面识别的安全问题,并且大大提升识别角度——你可以用一个很诡异的角度解锁。而其他手机需要你把面部调整到和镜头较为垂直的位置。这当中解锁体验会有明显升级。 并且显而易见:红外光不会受到环境光的明暗干扰,深夜解锁不会降低解锁速度和准确度。 这是硬件带来的两个明显突破。但说到体验,则是硬件、系统甚至是不同使用场景的配套组合。 举个例子:手机震动收到一条信息,如果是机主本人拿起手机会直接显示那条信息;但如果是别人拿起手机,手机会识别面部数据,而这条信息也就不会显示。类似于这种“一步到位”的交互升级还有不少。只是现场体验时间不多我们并不能一一列举。 当然作为新技术,大家更关心安全问题。在9月苹果公布FaceID白皮书的时候,新浪科技就写过一篇文章,总结一些情景:
通过这块你不难发觉:Face ID并不是一把恒久不变的锁,它重点还表现在自我学习进化:如果机主今天把络腮胡子刮了,它会迟疑一段时间,觉得这个人似乎是机主但不确定,这种情况下会要求输入密码,并记录机主没胡子的样子;但如果机主媳妇直接用密码解锁了,它也会知道这个人跟机主完全不像,不用学习记录她的面容。 当然,Face ID会有一定局限性,比如长得很相似的双胞胎有可能误认,13岁以下儿童也不建议使用,因为他们的面部特征还没有发育成熟。 以上是这次我们关于iPhone X在Face ID上的体验。由于外界对新技术缺乏信心,也有可能是出于对习惯的迷恋,此前曾有不少传闻称苹果将在下代产品重启指纹识别——屏下指纹。但仅从成熟度来考虑,这样的担忧现在看来有些多余。 关于UI:吐槽刘海之外,还有新话题 尽管苹果在“刘海”区域放下了多达八颗传感器,可以说新机大量改变均出于这一区域(当然A11仿生芯片仍旧是核心),但似乎人们仍旧把吐槽毫无保留的送给了这块异形切割屏幕。 事实上此前不少iPhone X真机UI曝光图显示,应用在刘海区域的显示都不够完整:
虽然我们不担心iOS生态应用适配速度,但遮挡显示问题,会一直伴随这款产品。 吐槽之外,苹果迈进了交互新时代,为什么这么讲:我们还得从很久以前说;早到Windows Phone和Lumia还算得上是真旗舰、智能系统,你还能想起webOS那阵子。 那时候触屏手机也还在普及之中,智能机还在单点触控和多点触控的进化中;也是在那个时候,OS曾经出现过以点按为核心代表的iOS以及Android,并且还有以滑动为核心的webOS。前者所见即所得很直观、后者需要的按键更少,同时手势滑动也体验更顺畅。最终之所以点按操作逻辑被普及,除了硬件相关,还有一点——用户入门门槛相对更低。 不过这一代你能看到苹果在UI上的大调整: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