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亮
在电力系统的宏大版图中,每一个微小的技术创新都可能引发革命性的连锁反应。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背后,电力工程不仅仅是电网建设与运行维护的简单叠加,更是一个融合电力电子、自动化控制、新能源技术的复杂系统工程。作为电力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浙江德镧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陆美玉深刻诠释了她对技术精进的执着追求和对行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她的研究视野跨越传统电力系统边界,前瞻性地探索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互补、分布式发电等前沿领域,为中国电力工程的技术创新持续注入新的活力。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陆美玉始终站在技术变革的最前沿,用专业的洞察力和实践智慧,推动电力工程向更加高效、绿色、智能的方向不断演进。
在担任浙江德镧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期间,陆美玉为公司构建了多学科深度融合的研发体系,推动公司在电力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她所带领的团队紧密围绕电力工程实际需求,整合电气工程、算法优化、机械设计与信息化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针对智能电网优化的创新解决方案,包括高精度实时监测、全生命周期设备管理与智能调度系统。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输配电、调度管理和系统维护等关键环节,显著提升了电力工程的智能化水平。在她的领导下,公司成功打造了一支覆盖多领域的国际化科研团队,并成为业内广受认可的电力工程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为中国电力工程领域乃至电力行业的技术升级与国际化发展树立了标杆。
为了进一步提升电力工程领域的智能化水平,减少高空作业风险,保证设备更稳定地运行,陆美玉带领团队主持了《变电站接地线挂装智能机器人研制》项目。该项目旨在开发一套智能挂设接地线装置,提升挂设接地线作业的效率和精确度,降低施工过程中因误操作或环境限制带来的触电隐患,提升变电站运维工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预计该项目完成后将大幅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为配网建设精益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填补国内智能挂设接地线装置的技术空白,同时也将为后续配网建设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电力工程领域,智能机器的应用优势愈发显著。其高效、安全以及精准的特性正逐渐革新传统作业模式,并为高压环境、高精度要求及复杂作业场景等挑战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智能机器具备实时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可以在高危环境中替代人工完成操作,极大减少了人员安全风险。同时,其高效率和高精度能够显著提高作业质量和施工速度,从而降低运维成本。此外,智能机器的适应性强,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灵活配置功能模块,满足多样化的电力工程需求,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然而,智能机器在电力工程领域的应用也面临诸多难点。一方面,电力工程环境复杂多变,涵盖高空、高压及恶劣气候条件,智能机器需要具备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另一方面,任务的多样性要求智能机器实现高度的功能集成和模块化设计,需要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兼顾灵活性。此外,智能机器的研发与应用还涉及高成本和高技术门槛,尤其是在关键部件的制造、控制系统的开发以及数据交互的稳定性方面,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这些难点限制了智能机器在电力工程领域的全面推广。
基于此,在电力工程领域深耕多年的陆美玉潜心钻研,致力于推动电力工程与智能机器的深度融合应用。她通过系统化的技术创新,将多项智能技术整合为一个高度协同的技术体系,研发出了“一种可快速安装的组合式带电作业机器人”、“一种适配带电作业机器人的线缆剥皮器”、“一种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回转装置”、“一种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快速爬升装置”、“一种带电作业机器人的控制装置”等一系列智能技术,使电力工程领域的带电作业具备了全局感知、精准操作与自主调整的综合能力,实现了从任务准备到执行、从实时监测到后期维护的全方位覆盖。陆美玉研发的电力工程带电作业系列机器技术以智能控制算法为核心,结合模块化设计、实时感知与动态反馈机制,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的电力工程环境中自主完成多样化任务。其中,“一种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快速爬升装置”通过优化动力结构和轨道设计,与模块化的组件组合无缝衔接,从而显著提升了设备在高空和狭窄空间中的部署效率。“一种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回转装置”、“一种带电作业机器人的操作杆驱动装置”和“一种带电作业机器人的机械臂”在运动控制与任务分解中协同工作,为机器人提供了多角度、高精度的操作能力。“一种带电作业机器人的视觉装置”则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反馈算法的整合,使机器人具备动态感知线路环境的能力,不仅能够快速识别故障点,还能智能预测潜在风险并实时调整作业路径。
陆美玉的系列发明由于能够大幅度减少人工投入、缩短作业时间、提高维护质量,在电力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范围从城市密集电网到偏远山区的电力设施延伸,特别在复杂作业场景和高风险环境下优势尤为突出。例如,在高压输电线路的检修中,“一种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快速爬升装置”凭借快速爬升装置和模块化操作功能,可以迅速到达目标区域并完成精确检修任务,相较传统人工作业效率提升了36%以上,同时有效避免了人工高空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这些技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强适应性消除了人工作业的环境限制,解决了以往设备因耐候性不足而导致的高故障率问题,有效突破了电力工程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多项瓶颈。在西北风带地区,“一种适配带电作业机器人的线缆剥皮器”和“一种防坠落的带电作业机器人”实现了高效线缆剥离与高空安全防护的有机融合,为长距离输电线路维护提供了精准且稳定的技术支撑。“一种适配带电作业机器人的线缆剥皮器”的精密操作能力显著减少了因风沙侵袭导致的绝缘层损伤处理难度,而防坠落系统的动态稳定性能则有效应对强风环境下高空作业的安全隐患。在江南多雨地区,电网面临着高湿度、盐雾腐蚀以及复杂地形对传统作业工具和人工施工的限制,“一种带电作业机器人的视觉装置”和“一种带电作业机器人的机械臂”的灵活操作则能够轻松应对湿滑环境中的线路巡检、设备检修和故障处理。
技术的本质不仅在于创新,更在于服务人类、改善生活。在电力工程的浩瀚星空中,陆美玉用专业点亮未来,用智慧连接能源与希望。我们相信,电力工程将继续书写人类文明进步的璀璨篇章,而像陆美玉这样的工程专家,将永远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坚实力量。她的学术之路,犹如一条穿越时空的电流,在专业与理想间,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