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午,“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七国少年中国行手拉手活动的小朋友们,来到位于安华街9号的北京新英才学校。恰逢新英才学校十周年校庆,来自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蒙古国、越南6国的24位小朋友,和中国的小伙伴们一同参加了“寻礼、知礼、遵礼、爱礼”活动。 为积极响应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慈善总会在中联部、外交部、民政部的指导下,于去年5月发起了开展“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学生手拉手活动。至今,手拉手活动已在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蒙古国、越南6国相继展开。今年5月13日至25日在西安、北京、杭州、福州、珠海相继举行“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七国少年中国行手拉手活动,以上6国的24名小学生来华,和我国小学生相识相知交朋友。 这一次,中华慈善总会将新英才作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七国少年中国行手拉手活动中的北京一站,并为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授予活动实践基地牌匾,将一带一路的火种在这里点燃, 始于秦汉的丝路驼铃,是现今全球一体化盛大交响的前奏。激昂的合唱《Roar》、异域风情的印度舞、“小邓丽君”朗嘎拉姆的《甜蜜蜜》、蒙古族少年阿比亚斯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及七国少年的友谊之歌《一带一路手拉手之歌》告诉人们,将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怀的学生视为己任的新英才,国际化进程从未停歇。 在校庆现场,83岁的谷建芬老师,带领孩子们演唱了由其创作的新英才校歌。十几年来,谷建芬老师呕心沥血,为孩子写50余首《新学堂歌》。从音乐泰斗到“国之园丁”,从唱给孩子到唱响时代,她的《新学堂歌》带我们找寻民族文化之根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源头。 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歌构建了新时代“乐”文化教育的根基。长期以来,中华“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的美称。面对礼仪文化在中国断层的现状,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校长蓝春先生号召,在全校发起一场“寻礼”活动!让孩子们自己追寻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之根,找回属于我们生命的原点,重建“礼乐精神”找寻巍巍中华的“历史之声”。 蓝春先生从创校伊始,便立志要用“爱和创造” 办“不一样的教育”。他希望,在这所文化圆融的学校,不只有中国文化的传承,更有东西文化的交融,并希望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每一个孩子,能够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带着中国文化的基因去热爱中国、拥抱世界。 在新英才,知识传输和品格塑造同样重要。2008年起,新英才以传统文化立校。十年来,新英才人遵循教育平衡之道,始终坚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的原动力,风雨兼程。十年,新英才人走过的是教育变迁之路;是英才济济一堂,满园芬芳的育人之路;是求真笃志,集教育之大成的发展之路;是明德向善,追求卓越的创新之路。 通过“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活动,七国学子让丝路上的友谊之花在新英才绽放,把大爱散播到世界各地。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