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科技快报网 首页 科技快报 业界资讯 查看内容

朱蓓薇:以科技创新推进海洋食品发展

2018-08-03 10:52:43 来自: 厂商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蓓薇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推进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落地生根,使大连的海洋食品产业成为国内外相关领域和行业的领导者,对促进大连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蓓薇,是一位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女科学家。她将个人成长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中,四十年如一日专注农产品、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她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与海洋上,把一项项造福民生的重大科研成果推向了市场;她积极推进食品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进程,助力祖国的科技进步与经济腾飞;她学以致用、不辞劳苦,注重培养研发与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她热心助人,为国内多所院校的学科发展精心助力;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纵向课题4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她出版学术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际、国内授权发明专利百余件。她获评辽宁省攀登学者,辽宁省领军人才等称号,其关键技术转让数十家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70多亿元,有力提高了东北尤其是辽宁省农水产品深加工技术水平,为辽宁省“一带五基地”建设、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朱蓓薇院士的科研创新成果与学术成就赢得了业界的认可和尊重,她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热爱与执着从黄土高原到渤海之滨

朱蓓薇出生于50年代陕西杨凌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农业技术学院工作,就整天和科研人员一起数麦粒,做试验。高中毕业后,朱蓓薇下乡务农3年,艰苦的农村生活不但没有令她退缩,反而培养了她与农民的深厚感情,激发了她立志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热情。朱蓓薇常常感叹为农的不易,如何能扭转农民的辛劳付出与微薄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成为了她的最初愿望与不竭动力。

1978年,朱蓓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连工业大学(时为“大连轻工业学院”)制糖专业,她特别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学习经历,求学期间她非常刻苦,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雨露,扎实的学识功底和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为她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朱蓓薇毕业留校,从此走上食品科学研究的道路。与此同时,她品学兼修,在学术之路攀岩深造,2004年获日本冈山大学博士学位。

贴近企业需求让科学研究接地气

朱蓓薇留校之初,很长一段时间内负责科研中的样品检测,有人认为实验室工作单调枯燥,但她却以此为乐。一个凯氏定氮实验做下来需要几个小时,每天要测10多个样品,虽然辛苦但她始终一丝不苟。这期间曾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当时有一家企业为了考查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故意将相同的小样混杂编号后送来检测,当他们拿到精准的检测结果后,对朱蓓薇赞不绝口,她也因此得到了企业的绝对信任。那时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刷试管、配料、测数据,正是这份勤奋与执着,练就了朱蓓薇过硬的实践技能。

在科研的起步阶段,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步履维艰。那时的朱蓓薇并没有想太多,找准一个点,就一门心思地做下去。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一些小企业的配方问题,她几乎跑遍了从大连到祖国北疆铁路沿线的每个小厂。经常是周五下班就出发,周一早上就精神抖擞地去上班。那时经费紧张,她不舍得坐卧铺,困了累了往座位下面铺上报纸,躺下就睡。到了目的地再花一、两个小时从车站步行到厂家是常事,睡农家炕也是家常便饭,个中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因地就简,用医院的针管替代专业仪器进行精确的计量,每次做出让企业满意的产品时,她都无比高兴,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从大城市来的专家能帮着提高产品质量”,是她听到最朴实的赞美。

紧盯市场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走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这样的改革如一股春风,大大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为食品科学领域注入了生机。从一开始,朱蓓薇就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社会,紧紧盯着变化的市场。粒粒橙、多肽营养豆奶、海参肽……她的研究不仅提高了多个种类的农产品、水产品附加值,创造了社会财富,也使百姓的饭桌变得更加丰富、营养、健康和安全。

在朱蓓薇的心里,食品科学就是民生科学,市场需求就是科研的方向。辽宁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大连更是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但由于海产品营养物质含量高,极易腐败,且季节性强,给加工和销售带来极大不便。传统的鲜销或简单加工模式附加值低,难以保存和流通,极大限制了农民的养殖规模,阻碍了海产品企业的做大做强,也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市场需求。由此,朱蓓薇萌发了将科研重心转向开发特色海珍品的想法。此次研究转向跨度大,难度高,不少同行专家对她的这一选择并不看好甚至表示怀疑。然而,朱蓓薇在把目光投向海洋时,已经进行过深入而成熟的思考:从宏观角度看,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海洋资源的开发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从地缘角度看,辽宁是水产大省,大连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但海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才只是刚刚起步,提高附加值、打造知名品牌是大势所趋。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朱蓓薇决心坚定,她说:“我的科研不是为了让自己出名或发财,而是要为社会创造财富,真正为农民做点事,真正为企业做点事。”如她所愿,大连乃至全国的海洋食品产业逐渐向深加工转变,海洋食品的精深加工产业已然成为“蓝色经济”的一支新秀。

揭示海参奥秘领航海洋食品精深加工产业

海参是高级海味之最,体内含有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极具开发潜力。可是,海参是一种自溶能力很强的海洋生物,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往往会出现破皮、吐肠、溶解等现象,多年来人们苦恼于它的贮存和加工之难。从1994年开始,朱蓓薇把海参作为科研的重点对象,开启了解决海参自溶难题的艰辛之旅。

朱蓓薇访企业、下车间,足迹遍布辽宁各地的沿海与企业,甚至为了购买或定制一些实验仪器和设备,无数次往返于大江南北。外出回来,来不及休息,风尘仆仆的朱蓓薇总是第一时间就来到实验室。由于海参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不停地换水,在潮湿的环境中,她要反复地蹲下、起来。而有一次,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迫使她根本无法站立,必须卧床休息。但实验正进行到攻坚阶段,朱蓓薇毅然选择了坚持。她让别人帮忙在实验室一角支起了一张木板床,每天平躺在床上指导实验,一躺就是一个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朱蓓薇对于实验的要求依然非常严格,所有数据都经过多次重复验证,确保准确无误。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对海参自溶过程的无数次试验和精心研究,朱蓓薇最终揭示海参自溶的机理,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其一整套海参自溶酶控制技术,在探索海参奥秘的征途上取得了坚实而可喜的成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sophia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
意见反馈 科技快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