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科技快报网 首页 科技快报 IT资讯 查看内容

VR 市场遇冷,用户难以成为“头号玩家”

2018-09-29 19:44:32 来自: 钛媒体

" 这就是一堆令人悲伤的破烂儿。" 这是 Oculus 的联合创始人帕尔默 · 拉奇,几天前在博客上对 Magic Leap 公司旗下首款产品 Magic Leap One 的评价。

如果失望只是这位 VR 界神童一个人的情绪,那么 " 太烂了 " 则是众多用户对于忽悠了三年的 Magic Leap 发出的嘘声。

上个月,过去几年在美国科技圈曾被誉为最神秘大神级公司的 Magic Leap,终于发货了。虽然新品不是当初承诺的裸眼 3D 全息特效、光纤维扫描光场显示产品,但跳票无数次后这副 AR 眼镜总算露出真容。然而,这款 Magic Leap One 不仅没有打消外界对其的质疑,反而由于其糟糕的 VR 表现使得 Magic Leap 背上了 " 美国乐视 " 的称号。

Magic Leap One 的真实鲸鱼展示效果

更糟糕的是,这使得全球 VR 市场的负面效应愈发明显。

三年的时间,融资超过 23 以美元,股东方不乏谷歌、阿里、高通、凯鹏华盈等巨头。如今这家拥有 1500 名员工的 VR 企业,却彻底打破了外界对于 Magic Leap 的一切幻想。就像人们当初关注这家公司并被那头跃出体育馆地板的鲸鱼所惊艳,随即得知这是电影特效公司 Weta Workshop 制作的合成视频后的心情——真是一团 Shit!

当市场一边倒地吐槽 Magic Leap 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整个虚拟现实市场的技术瓶颈以及大众市场对 VR 现状的失望。最起码从现在来看,在 2C 市场 VR 仍然是一个比较鸡肋的、欲振乏力的技术:简陋的纸盒眼镜大家已经玩腻了,高端一体机的表现则很难打动用户花高价去购买。

今年三月份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头号玩家》在全球上映,影片中成熟的 VR 技术所带来的各种炫酷体验,以及剧中呈现出的全新世界让不少观众大呼过瘾。但就像那句话说的,电影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头号玩家》中的场景是用户所期盼的的,但也明显远远超过了现有的所有 VR 技术。

恐怕,我们真的要在更久的未来才能体会到《头号玩家》里的那种心动和刺激。

凉凉的 " 头号玩家 "

除了 Magic Leap 给业界带来了一片冰凉,VR 阵营的其他 " 头号玩家 " 也不好过。

当今市场上现有的 VR 或者 AR 产品显然达不到用户对于沉浸式虚拟现实的期望,面对现有的技术瓶颈,大众市场的消费者不可能以高昂的价格去购买那些所谓的高端头戴设备,这也造成了虚拟现实市场整体遇冷。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小型创业公司更是举步维艰。近日生产类似《头号玩家》中主角所穿戴的 VR 背心的厂商 Hardlight VR,就突然宣布解散。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IDC 公布的关于 " 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头戴式设备报告 " 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头显的出货总量为 120 万台,同比下降 30.5%。进入第二季度,VR 头戴式设备的全球出货量下滑更加严重,同比下降高达 33.7%。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除了 " 美国乐视 "Magic Leap 给全行业带来的失望之外,曾经的智能手机行业霸主、如今的 VR 行业头部品牌 HTC 也不好过。在去年 9 月卖掉手机业务中核心的 Pixel 团队之后,HTC 几乎是将自己的全部未来都押宝在 VR 业务上。

早在 2015 年 3 月的巴塞罗那全球移动通讯大会上,HTC 正式宣布进入 VR 行业。至今三年多的时间,HTC 虽然丢掉了智能手机优势,但是在 VR 领域总算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在高端头显市场,HTC 和索尼、Oculus 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算得上整个 VR 市场的 " 头号玩家 "。

但是,由于受手机业务拖累已连续亏损十个季度的 HTC,为了尽可能减少公司整体的亏损,对于旗下 VR 产品的定价并不 " 友好 ",而且在和友商的价格战中总是要落后一步。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价格永远都是敏感因素,而高性价比也确实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去年,Oculus 就通过多轮降价获取了大量新用户。数据显示,去年 8 月份降价带来的效果,是直接带动了近 10 万 Oculus 用户涌入 Steam VR。

即便看到友商的降价策略如此成功,HTC 也没有放弃对高价格的坚持。其去年末发布的廉价版 VR 头戴一体机 Vive Focus 高达 3999 的定价,同样要高出同期竞争对手索尼 PS VR(2799 元)以及 Oculus Go(199 美元),尤其是高端的 Vive PRO 售价更是高达 6488 元(搭配上其配件妥妥超过一万元)。

这样的高售价带来高利润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销量。根据集邦科技的数据显示: 2017 年 HTC Vive 的全球销量仅为 50 万台,而 Oculus Rift 和索尼 PS VR 的销量则分别为 70 万台和 170 万台。

HTC Vive 系列代表了如今消费级 VR 领域最高的技术水平,但对于一般用户而言,在让他们花费近万元去享受所谓的优质 VR 体验可能并不现实。用户想要的,是更加沉浸式和舒适的体验感受,但受困于现有技术的限制,包括索尼和 Oculus 在内的三家巨头依然很难实现。

生态环境越发恶劣

任何产业想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不仅需要技术水平过硬的硬件厂商,相关第三方软件内容的提供者也要如鱼得水,能源源不断地产生资源,才能更好地形成良好的生态圈。VR 行业同样如此。

为了能让自家旗下的产品形成 App Store 那样的生态帝国,VR 硬件公司们都希望自己搭建出一个完善的生态平台,俗话说 " 一流的厂商卖规则,二流的厂商卖技术,三流的厂商卖产品。" 既然大家都想成为制定规则的那个人,在生态搭建这方面自然都是不遗余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sophia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
意见反馈 科技快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