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OPPO 的机皇地位无疑是属于 Find X 的,但作为这家公司真正的市场销售主力,一个月前发布的 R17 和 R17 Pro 显然更符合大众消费者的口味。 在过去三年里,OPPO 一直维持着一年更新两次 R 系列的节奏,多数是上半年做大升级,下半年再做个 S 系列的小改款。 但今年有些不一样,接替 OPPO R15 的并不是 R15s 而是直接跳到了 R17,而 R17 Pro 更可以算是近几代 R 系列里提升最明显的一次。 它不仅加入了可变光圈和 Super VOOC 超级闪充功能,还率先用上了基于 TOF 技术的 3D 摄像头。这些都是本次最重要的卖点,同时还有一系列在外观上看不到的变化。 经过了近一周的体验,在 R17 Pro 正式开售前,我们也可以来聊聊这款 OPPO 新机的使用感受。 曲面玻璃和月牙湾设计回归,带来手感与质感的双重影响 如果你已经试玩过 OPPO R17,那么第一眼看到 R17 Pro 时并不会在第一时间察觉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 6.4 英寸的水滴屏,隐藏式听筒,屏下红外传感,尽可能窄的边框和小下巴,以及屏幕上覆盖的第六代康宁大猩猩玻璃,这些都是两款 R17 共有的设计,有不少还是从 Find X 下放而来的。 单看正脸的话,除了那个可能要预留天线净空的短下巴外,R17 与 R17 Pro 都已经做得足够好,至少比很多粗边框宽刘海的国产手机要顺眼得多。 本次我们体验的 R17 Pro 为凝光绿,配色略显低调内敛;不过 R17 Pro 还有一款更吸眼球的「雾光渐变色」,它采用的电镀工艺实现了一半紫一半蓝的撞色设计,非常独特,与之前只有透过光照才能看到渐变效果的手机也有所不同。 不过 R17 Pro 最大的变化还是在中框和背面,比如热弯玻璃带来的双曲线设计,以及机身顶部和底部的「月牙湾」凹槽,它们都曾在过往 R 系列手机中出现过。 对比之下, 之前的 R17 则更接近于 iPhone 这类直板机。 双曲面设计的好处我曾在评价 OPPO Find X 时提及过,它不仅能让机身的背部进一步贴合手掌,也使得过渡到左右两侧的中框更薄,这样持机时便会有一种轻薄的「错觉」,而非「厚重」。 所以,哪怕是从数值上看,R17 Pro 的机身厚度和重量与 R17 十分接近 ,但实际上手后的手感差异还是很明显的。曲面设计会让机身显得更薄,你的手指也能更多接触到温润的玻璃表面。 至于月牙湾,按照 OPPO 去年在 R11s 上的解释,这项设计其实是为了单手持机体验而生的:「月牙湾则可以将数据接口、扬声器凹进去,这样不管是横屏还是竖屏,手指就不需要再和各种孔位相互摩擦,接触的就是经过打磨的金属边框了。」 另外,R17 Pro 上的 SIM 卡槽也有一点小变化,它并没有像 R17 一样放在机身右侧,而是藏在底部月牙湾内,而且还是正反双面设计。 这种设计在 OPPO Find X 以及国行 iPhone XS Max 上都能看到,目的是为了节省机身内部的空间。 不过 3.5mm 耳机爱好者可能会喜欢 R17 多一点,因为 R17 Pro 上已经看不到这个接口了。 800 元的差价,都花在了哪些地方? 除了外观设计上的差异,两者在配置上也有诸多细节上的不同。同样是 8G+128G 版本,R17 与 R17 Pro 的差价达到了 800 元,多花的钱我们买到了什么? 首先是处理器的差异,R17 使用的是高通骁龙 670,而 R17 Pro 使用的则是高通骁龙 710,虽说都是 10nm 工艺,但主频还是有细微的差别,670 算是 710 的「降频版」,所以 Geekbench 4 上会有一百多分的差距, 至于 GPU 型号就完全不一样了。从 3D Mrak 跑分数据来看,R17 Pro 的 GPU 更接近于骁龙 820 和 821 的水准。 具体到游戏体验方面,我在 R17 Por 手机上试玩了几次《绝地求生:刺激战场》游戏。从 GameBench 的监测数据来看,一局 20 多分钟的吃鸡游戏,R17 Pro 可以在高帧率模式下保持 30 帧稳定运行,发热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机身顶部。不过习惯了各种旗舰机的热度后,这种「温热」算是小意思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