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说从什么时候开始,跟旅游业相关的新闻都变得灰暗起来:要么平淡如水,要么就是引爆全场的大负面。此前是老大哥携程在舆论场中被各种吊打,现在轮到了年轻的马蜂窝。 作为中国旅游仅有的几家称得上「有品牌」的公司,马蜂窝正站在狼狈的风口浪尖上。 在此次「造假门」之前,马蜂窝今年已经遭遇了两次大的舆论激流:
然而这次马蜂窝没了好运气。在微信公众号 @小声比比 的接连出招下,马蜂窝只是拿出了一份声明和一纸诉状,称 「问题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夸大」——声量小、姿态硬,与沸反盈天的热议形成鲜明对比。 1 值得玩味的是,在旅游业和用户层面,马蜂窝反倒没像前两次那样被喷一脸口水:世界杯广告是被用户说「很烦躁」,而「打车去希腊」则是招致同行怒喷——你为了客服的一个错误赔了 8 万的打车费,以后我们遇到这种事怎么办?也赔人家 8 万?日子还过不过了? 事实上,@小声比比 创始人梓泉也表示,他理解「马蜂窝的做法对普通用户影响不大」,「我只想告诉大家这是错的」;另一方面,旅游业内对马蜂窝很少冷嘲热讽,甚至不乏鼓励之声。为什么会这样? 大致推断一下,或许是三个原因:
这些客观因素,实际上为马蜂窝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保护。 目前,旅游产业链「前端流量平台获客—后端商家提供服务」的二元结构,已经大致成型,而且平台对商家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平台获取流量的方式,将极大影响商家的利益:如果平台选择以低价获客,那么低价的成本必定会由来商家承担;而马蜂窝作为平台则讲了另一个故事——以「内容」获客,并帮助商家更好把握 C 端的需求变化。 经过这一轮资本寒冬的洗礼,能执行「内容带交易」的旅游电商,只剩下了马蜂窝:与之基因相似的穷游,还处于商业化的早期阶段;其他根植于移动端的 UGC,如在路上、面包旅行等应用,早已销声匿迹。虽然旅游 UGC 的流量能力还有待考验,但它至少让商家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一种不同于以携程为代表的 OTA 的合作模式。 所以,尽管 @小声比比 指出马蜂窝是一座充斥着「水军和僵尸的鬼城」,但我们并没有看见这一论断最大的受害者——商家的大规模反弹:毕竟,如果马蜂窝根本没流量的话,那商家压根就没订单。这似乎是一种无声的支持,商家可能并不希望马蜂窝倒下,让自己彻底丧失选择的机会。 其次,去扒友商平台上的信息,在旅游业内几近种常态。2017 年 6 月,时任携程酒店研发部开发经理的崔广宇,就曾撰文指出其中的乱象:爬虫与反爬虫之间的战争早已硝烟弥漫,而互联网上 50%(崔广宇认为这个数据太保守)以上的流量,是爬虫产生的。这实际上也是很多平台喜闻乐见的:大量的爬虫贡献了很高的日活量,彼时这一指标还是资本进行估值的重要标准。 扒取其他平台上的 UGC 内容,也成为互联网业的某种运营手段:如据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报道,「QQ 音乐上也存在不少评论与网易云音乐相似」,「今年 7 月 28 日,小红书发布声明,指责大众点评大量抄袭小红书用户的内容」——类似的案例,在旅游业也并不鲜见。 但在这一领域的曝光中,马蜂窝受到的冲击要更大,因为它商业模式的底层就是「内容」,其「内容有瑕疵」所引发的黑暗猜想,比纯粹做预订的旅游电商要严重很多。而从马蜂窝的公告可以看出,它们与 @小声比比 关于事实的主要争议,正是集中于「出问题的内容到底有多少」。鉴于两家公司已经开始走法律程序,在此我们不再深入探讨,坐等官方的裁决了。 2 事实上,马蜂窝因为「内容抄袭」深陷质疑危机,也正是这一代互联网创业者的缩影:资本助推下的野蛮生长,一切以冲至跑道第一名为目标;而坐稳了相应的地位之后,并没有及时调整心态、排除掉野蛮生长时期自己身上的「雷」,并秉持相匹配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如携程、如滴滴,都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比如滴滴此前沸沸扬扬的凶杀案,引发了全民讨伐——大家的愤怒不在于滴滴制造了犯罪,而是这家公司明明更多方法预防犯罪的发生,但它并没有去做。 抛却情绪的成分,笔者个人对这种公司的行为,有个简单的分析:
而通过观察,能发现遏止这种独角兽身上循环往复的悲剧,基本只靠三个因素:1. 强力对手的存在;2. 强力监管的介入;3. 新兴技术的出现——在现实情况中,通常是强力监管和新技术改写了这些公司的态度。依然是滴滴的例子,如果不是监管部门的介入,硬性抬高了全行业对网约车安全的成本投入,很难说滴滴是否会延续老路。 毕竟,对于滴滴来讲,在市场份额既定的背景下,投入巨大的成本在安全领域是违背商业规律的——因为你的收益并未因此增加多少;而监管部门对全行业做统一要求后则不然,这是所有业内都要支出的成本,从滴滴的角度而言这甚至可以挤压实力较弱的对手。 对于马蜂窝来讲,似乎也适用于这一规律:一方面是旅游 UGC「内容到交易」领域缺乏强力竞争者,另一方面是对电商内容的强力监管才刚开始(今年 8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获得通过,对电商的 UGC 内容进行规范)——在这个背景下,马蜂窝刚好现在就跌了个大跟头。 而在旅游 UGC 新技术层面,也已经有了相应的进展:区块链。尽管区块链技术现在还处于应用的早期,且因为币圈乱象引发了巨大的非议,但立足于解决旅游信任问题的项目,也已经问世——如宣称提供「去中心化旅游服务」的 Tripio。其联合创始人 & CEO 沈巍告诉笔者,在区块链技术框架中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很简单。 简言之,就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手段做到用户产生的 UGC 内容,与其在平台上的其他行为(如消费等)全部上链,那么这部分信息就是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且可追溯——在这个前提下,造假、抄袭、水军等行为会变得成本极其高昂,因为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某个 ID 的行为记录和信用等级。 在 Tripio 看来,中心化平台必然会造成信息的不公开透明、且容易被操纵,而旅游产品的交易流程也是如此。坦率来讲,区块链技术改造旅游 UGC 几乎还是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