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免费,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再普通不过的概念,然而我们今天熟悉的很多互联网或软件产品并非一开始就是免费的,从付费到免费,中间经历了神马? 另一方面,当我们对免费习以为常的时候,补贴悄然来临,从滴滴到趣头条,不仅不收钱还倒贴,这背后的逻辑又是神马? 我们来看几个问题,如果以下问题你不能很自信地完全思路清晰地回答,那么你正是这篇文章的目标读者:
梳理这些背后的逻辑对我们充分理解互联网商业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从付费到免费的底层逻辑 对于免费,很多人都能理解并脱口而出的逻辑是—— 「因为它生产的边际成本基本上为 0 啊,用户翻十倍成本不会翻十倍,或许只要增加几台服务器而已,所以能做到免费」,这个说法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没错,边际成本为 0 的确是免费的一个重要前提,它是我们研究免费起点,然而它明显解释不了为什么同样边际成本为 0 的微软公司 Windows 在几十年时间里不能免费,复制一张 Windows 光盘的成本基本上也为 0 啊! 这时候可能有人又会说,因为 Windows 的开发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几万顶级工程师一开发就是两三年,微软付不起这么多钱,所以 Windows 要收费。 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不要忘了谷歌开发搜索引擎和安卓系统、Facebook 开发社交网站开发难度一点都不比微软小,为什么它们又能免费呢? 的确,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从宏观上讲,在互联网诞生之前,软件行业的主流商业模式是收费,从微软公司到莲花公司、SUN 公司; 而在互联网诞生之后,主流模式变成了免费,从 Facebook 到谷歌,从腾讯到百度,这背后的原因是神马?到底是神马导致了从付费到免费的变迁呢?请看卫夕下边的剖析: 真正的原因是这样的——互联网未诞生之前,Windows 等软件采取收费的方式并不是偶然,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必然,主要因为互联网未诞生之前,软件公司缺乏两个重要的能力而互联网公司则拥有这两个核心能力——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软件公司和用户之间就是一锤子买卖,当软件卖出之后公司和用户之间的联系就断了,它们和用户并没有建立实时的连接,即公司没有触达用户的能力,而这个触达用户的能力正好就是今天互联网公司的核心能力。 那时候软件公司也占据国民总时间,但那时候占据的时间其实和软件公司没有任何关系。 触达能力非常关键,事实上,在软件时代之前,有一种商业模式一直就是免费的,那就是广播和电视,广播和电视作为一种古老的免费商业模式能存在原因就在于它不仅边际成本为 0 同时具备触达能力,触达能力是广告这种商业模式能够成立的前提。 互联网不仅让公司具备了触达能力,而且具备了个性化触达的能力,这种能力释放的威力是巨大的,它对于广告而言是一种革命,而软件时代完全不可能,触达都不能实现就更不用说精准触达了。
「正外部性」是经济学术语,即个体的行为对系统中的其他个体产生的正向效应,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正外部性。 有一些酒吧会写着一块牌子,「女生免费」,为什么酒吧能对女生免费?就是因为女生在这个系统里能产生正外部性,她们的正外部性就是——吸引付费男生。 在软件时代,公司卖一件产品给用户,交易结束,用户除了给公司贡献营收之外并没有任何正外部性,而互联网时代不同,当增加一个用户的时候,这个用户就会和系统里的其他用户建立联系同时能贡献数据:
我们每一个微信用户对于腾讯而言不是成本而是收益——:他们更容易联系到我们了,她们发新包包、新老公的照片有更多人看了!
而这样的数据越来越多的时候,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也会越来越精准,为什么微软的 Bing 搜索干不过谷歌、搜搜干不过百度,除了本身技术原因之外,用户贡献的数据量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用户免费用户在玩的时候,或是为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