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怀念的 1998,通常是以 1998 年的新浪故事作为开头的。 新浪版本的 1998 故事开始于 1997 年 11 月 2 日的凌晨,网友老榕把自己和儿子看球的经历写成了一篇题为《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的论坛文章,让当时日均访问量还不到 1 万的四通利方体育沙龙,依靠单贴在 48 小时之内获得了数万有效点击量。这个指标如果放在今日,恐怕要乘以 100 以上的系数。 几天后《南方周末》的全文转载让故事有了个完美结局。《南周》不仅完整保留了作者 「老榕」 和出处 「四方利通体育沙龙」 等来源信息,并且还在编者按里强调转载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收到了 60 多封读者来信的推荐,自此公共视野意识到高手真的在民间、民间的舞台在互联网,四通利方体育沙龙也顺利地转型为门户新浪来到了舞台中央。 按照当下最流行的说法,这种怀念情绪来自于社交网络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越来越多地被精准切割成不同的受众被迫进入了原子化的生活状态,彼此之间越来越难以形成共情,这与人类本身社会性动物的天性是相违背的——所以人们对 1998 年和新浪青睐,其实有着非常充分的理由: 一个时代不太遥远却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杀死巨人故事,太适合用来致青春了。 不过互联网人的怀念似乎并不适用于这样的解释。因为能够被人们以专业视角回望并捧红的时代 IP,无一例外都是裹挟在时代外衣下的集体思考,能够反复被当做行业参照样本的 1998 年和新浪故事,显然在 「致青春」 的情绪外有着更具现实意义的主题。换句话说,当我们回看 1998 年,或许会发现那些如今需要苦苦思考的问题,20 年前就已经写好了答案。 1998 年的轮回 如果说关于大师缺位、文化断层、审美降级的焦虑情绪贯穿了整个 2018,让互联网人对未来方向充满迷茫,那么上一个轮回无疑发生在 1998。 比如那年 4 月,舆论层面对于评剧艺术家新凤霞的离去,产生了堪称光怪陆离的语境撕裂:文艺界感同身受地缅怀 「评剧革新」 给传统曲艺带来新的生命力,但人们似乎更愿意记住电视小品《如此包装》里的评戏,以至于最具有改革意味的代表作《花为媒》意外地成就了一项与振兴传统曲艺背道而驰的历史使命——「六月六我看谷秀啊春打六九头」 这句歌词代替了黑人音乐,成为了中国一代人的说唱启蒙,甚至忽略了小品本身的核心主旨——「这么包装简直太难受」。 ▲ 1998 年也是赵丽蓉老师最后一次在春晚登场表演,2 年后赵老师因病辞世 9 月,日本国宝级导演黑泽明辞世,张艺谋回忆起大学时代他曾经和导演系的陈凯歌一起观摩了黑泽明的《罗生门》,自此之后对其敬畏到 「不敢去见」 的地步,但人们似乎并不关心张艺谋对黑泽明的推崇及其背后的艺术追求,而是想起了是 4 年前《我爱我家》里和平她妈老人家的台词:「你说这张艺谋和巩俐,到底能不能成啊?」 12 月文坛巨擘钱钟书离世时,光怪陆离的文化断层还呈现出了一种别扭的克制:人们在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得到消息后,很快成为了各大书店收银台前排队的长龙,很快将《围城》买断货——虽然远比现在 「转发 + 点蜡」 的机械行为要有仪式感得多,但用消费主义来缅怀理想主义,在当时也成为人们热议的奇景。 这很容易想起 2018 年的年度诗词金句 「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甚至考虑到当时为 0 的社交媒体和无线趋近于 0 的移动通讯,过犹不及。 逝者可以已矣,如斯的生者也看不到方向。 1998 年的除夕迎来了三大小品王最后一届同台的春晚,却没有迎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病痛中的赵丽蓉老师,只能在《功夫令》里靠 「男人娘化梗」 和 「老年人唱流行歌曲的反差梗」 甩响包袱;《王爷与邮差》里的朱时茂必须扯着嗓子蹭用舞台上仅有的一个麦克风,最终成为了压垮陈佩斯与央视合作的最后一根稻草;何庆魁写出了 「达到了梁左高度」 台本,但大火的赵本山也很快遇到了舆论啥的尖酸批评——是不是在丑化农民?能不能别拿对方的生理缺陷做包袱? 1998 年人们的审美情趣摇摆不定:王朔在争议风波平息后回到了国内,开始了自由写作生涯,一年后出版了《看上去很美》;王小波遗作《黑铁时代》的出版终于补全了 「时代三部曲」;琼瑶的《还珠格格》开始热播,比魏璎珞性格还要现代的小燕子让大人们闹心、让孩子们开心。 总之在 20 年前的那个轮回里,习惯了全民思潮、集体主义的中国人,开始真正见识到传播载体、科学技术和物质水平,对生活方式所能够施加的巨大影响力,每个人也都在适应新的社会规则过程中,大胆地向所有新生事物和固有印象抛出疑问,然后是持续的观望与试探。 一切都像极了 2018。 1998 年的答案 2000 年,在好友俞白眉的邀请下,宁财神参与编剧了个人的第一部情景喜剧作品《网虫日记》,讲述三名早期互联网从业者在合租期间发生的故事。 当然按照现在的标准回看,《网虫日记》这种不断玩 「误解梗」 的套路式小品喜剧很容易让人感到乏味。比如第一集的主要包袱,就来自于主角 MIKKO 在网聊中误以为遇到了美女房客,结果在现实中见到了两名粗壮的汉子;还有第三集里的主要包袱,来自于两个没有上过网的小偷,误以为主角 MIKKO 价值十几万的域名 「坐便器. com」 是可以直接拿走的宝贝。 但艺术毕竟来源于生活,能够在豆瓣最终得到 7.8 分,说明大部分人与宁财神感同身受: 1998 年的人们越是混乱越是迫不及待地寻找答案,而在迫不及待中被寄予厚望的互联网,只能以不断试错的方式开始一连串误解和争取出人意料——包括开头的那个结局已经很完美的新浪故事,也可以沿这两个关键词继续讲下去。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