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科技快报网 首页 科技快报 IT资讯 查看内容

苹果笔记本25岁了!MacBook Pro的故事如何继续

2016-10-29 07:27:00

10月28日消息 据外媒(cnet)报道,当2007年史蒂夫·乔布斯发布第一款iPhone时,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一事件的意义在于,苹果从苹果电脑公司变成了现今意义上的苹果公司。

“在起初的业务之上,我们增加了Mac、iPod和Apple TV ,现在又增加了iPhone 。众多产品之中,只有Mac一个是电脑。”当时乔布斯在台上面对5000观众说道。“所以公司的名字应该与时俱进。”

十年后的今天,人们见证了乔布斯的高瞻远瞩。苹果从一个小众电脑制造商转变为消费电子产品巨头。而iPhone为其贡献了近三分之二的年销售额,Mac和Macbook电脑只占总收入的11% 。然而即便如此,Mac每年的营业额仍能够达到20亿美元。

乔布斯在2010年开始谈论“后PC”时代,称人们最终会拥向移动设备而不是笨重的计算机。Mac 用户开始感到苹果过于关注表现大热的 iPhone 和 iPad ,冷落了 Mac 市场。

1991年,PowerBook

1991年,苹果用 PowerBook 取代了笨重的“便携式Mac”。PowerBook 是苹果公司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便携式电脑。内置轨迹球,并在键盘下方留出空间供用户停靠手腕。

25年前差不多这个时候,苹果推出了 PwerBook ,这是苹果公司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25年后的今天,新 CEO 蒂姆·库克推出了全新设计的 MacBok Pro,昂贵的售价和强大的性能均让人印象深刻。选择在这个时间推出实有深意。就在两天之前,苹果的财报显示 iPhone 市场表现疲软,年收益首次下滑。苹果公司需要一款新产品来给市场惊喜。

本周早些时候,市场部主管Phil Schiller,软件工程主管Craig Federighi和顶级设计师Jony Ive 在专访中解释了他们对 Mac 的深情和关注。他们花费了四年又四个月零十六天的时间来悉心打造这次升级。Schiller表示:“赶时间从来不是我们做产品的初衷。伟大的工作有时能在一年完成,有时则需要三年或更长时间。我们希望能够用真正的创新来续写 Mac 传奇。”

这款最新的 MacBook Pro 上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厚度更薄、重量更轻,屏幕的边框也变的更窄,无论13寸还是15寸,高分辨率屏幕都得以装进更小的铝制机身中。集合了 iPhone 5s 上的指纹识别,用户可以在电脑上使用 Touch ID 来购物。

最大的更新莫过于键盘的大改造:一条全新的触控条出现在键盘上方。此前的传言中,这一触控条被称为 “Magic Toolbar”,然而发布会上苹果只是将之称为“Touch Bar”。

功能上,Touch Bar 与 macOS Sierra 深度结合。黑色的OLED根据不同的需求显示不同的内容:功能键、滑块、拨号,甚至一整排 emoji 表情。总设计师 Ive 称 Touch Bar 是一个“有趣探索的开始”,是触摸屏和机械按键的有机结合。

而 CNET 评论员 Dan Ackerman 指出 Touch Bar 是苹果对于“触屏版 Mac”给出的答案。他们巧妙地添加了一个触控条,而不只是简单地加个触摸屏上去。“这一方式秒就秒在和系统结合的天衣无缝。”Federighi 说。在现场演示中,无论是 Safari 标签页,相册缩略图还是视频进度条,Touch Bar 对每个程序都适配自如。自家软件之外,它对来自 Adobe 和微软的程序也提供很好的支持。所有程序都能在 Touch Bar 上找到一种新的操作方式。

1999年,iBook G3

当乔布斯以iCEO的身份重返苹果公司之后,Think Different 的企业文化开始彰显。iBook 以其圆形“蛤壳”设计和鲜艳的颜色夺得人们的眼球。它是首款内置 Wi-Fi 的笔记本。iMac 主打高端桌面市场,而苹果给 iBook 的市场定位是普通消费者群体。

新增触控条而不是整个触摸屏,这或许会让有些期待“iPad+Mac大融合”的消费者失望。苹果这么做有其理由。不是苹果没能力做出一个全触屏的 MacBook ,而是苹果认为触摸屏并不适合笔记本。在MacBook Pro向越来越轻薄的方向演化之际,触摸屏反倒会成画蛇添足的累赘。

“做出‘不一样’的东西很容易。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不影响最终产品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否则为变而变,只会糟蹋一个好想法。”Ive 称公司高管在许多年以前就思考过笔记本配触摸屏的问题。

在传统电脑和平板二选一的问题上,苹果公司也有选择困难。库克在将 iPad Pro 推介给消费者时称,这是“他们的下一台‘电脑’”。现今12英寸的 超薄 MacBook 和配备手写笔的 iPad Pro 定位显得冲突,两者的成本也不相上下,都在1300美元左右。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admin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
意见反馈 科技快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