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各行各业创造价值的卓越企业家和经理人,为世界所瞩目。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便会遭遇各种需要突破的难题。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指出,扎根在中国的商学院,我们最本质的任务是要把符合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出来, 我们的所有研究、教学,首先是以围绕培养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商业领袖为目的。 1月11日22:00,CCTV-2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为您深度解读《管理教育如何解决好中国企业的痛点?》 嘉宾简介 李铭俊教授,工商管理硕士、工学博士。他曾长期在上海市科委、科技党委和科教党委工作,并有在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和驻纽约总领事馆任外交官的阅历。2008年到2015年,他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参与了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2014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信峰会等重大活动的工作,为上海的对外交往作出了贡献。自2015年起,李铭俊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秉承着“聚焦中国、贡献世界”的办学理念,在管理教育的国际化、创业创新、教学研究、社会影响等方面,作出不懈努力,取得了多方面成绩。 李铭俊: 全球的管理教育最初是从美国开始的,然后逐渐发展到欧洲、亚洲。我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迪帕克教授是美籍印度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市场营销的教授。他从印度到美国去学习了管理教育以后,获得博士,然后在美国工作,担任了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院长。在那里工作一段时间后,迪帕克教授又到欧洲,在欧洲第一家商学院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担任院长,现在迪帕克教授来到了我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担任欧方的院长。从迪帕克教授的经历,我们大家可以似乎看到这样一个发展的趋势,从美国到欧洲到中国,因为从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区也好,它的管理教育的水准和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水准是紧密相关的,对人才培养也是紧密相关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来说明我们整个管理教育的发展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正好是从世界第二位上升到世界第一位,美国其它几所大学之内的最好的几个商学院,差不多就在这个时间建立起来的。所以这些名校建立的时间,和美国在世界经济体量中地位变化的时间是非常吻合的。 然后我们可以看到,在1957年,大概和美国相差50多年,欧洲的管理教育开始起步。二次大战以后,欧洲百废待兴,对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和企业高端人才的需求使得我们看到在欧洲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商学院的兴起。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是欧洲第一所,我们中文把它叫做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然后在欧洲的有一些国家,比如说在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士等等,都有一些非常好的商学院,都是在那个时候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这也是跟欧洲的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中国的管理教育,应当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起步。1984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行了第一批项目合作,其中有一个合作项目就是在北京建立了一个工商管理硕士点。应当说这个项目是我们今天中国管理教育的一次很好的探索,让我们来思考,如何把西方的理论跟实践引进到中国,来发展我们自己的中国管理理论和实践。到1994年的时候,中欧双方政府又讨论,希望在这个项目的合作基础上,合作建立一所独立的商学院,所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就是在那个时候,作为中欧合作的进一步的发展所建立的。这个学校中方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它作为中国政府的合作方和欧盟委员会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个学校的建立不仅是和我们的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紧密相关,也是一个中欧之间良好合作的一个载体和一个抓手。1997年以后,中国的商学院管理教育就进入到了一个比较快的发展期,当时教育部通过几批,批准了中国的一些学校设立MBA(工商管理硕士)的课程。 整体上我们管理教育的发展,顺应了全球的经济变化,顺应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发展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个就是我们迎接全球化。当时我们的学校介绍说,在中国建立一个不出国也能留学的商学院。当时这个时候,如果说能够就在家门口,就在中国就能够接受到同样高质量的教育,这是被很多学生欢迎的。 从第二个阶段来说,融入全球化。因为我们觉得,扎根在中国的商学院,我们的最本质的任务是要把符合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出来,所以我们的所有研究、教学,首先是以围绕培养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商业领袖为目的。 另外一方面,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不能局限于中国。我们说今天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和全球经济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我们讲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定是放在整个世界的这样一个大局下面。所以我们讲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到现在,由于中国经济已经占到全球第二位,我们更多的企业已经走向海外,走出中国的国门,所以我们商学院也开始从1994年以引进为主,现在也要适应培养我们的企业领袖的这样一个需求,也要走出去。所以我们为什么在瑞士、在非洲设立了校园,同时我们也建立了更多的国际合作项目,我们要更好地培养适应全球化、能够承担全球治理的这样的一些高端人才。所以我们现在讲的管理人才,或者说企业的领袖,跟上世纪90年代初那个时候起步的要求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