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印度成为第四个向火星发射探测器的国家,而且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一言不合就去火星,但是印度国内的卫生设施覆盖率还不到50%,跟它一起的还有用另外44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印度人早已习惯随地大小便。 根据印度人口普查,只有46.9%的家庭有厕所,还有3.2%的家庭用公共厕所。剩下的49.8%只能屙野屎撒野尿。相比之下,53.2%的家庭倒是有手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9%,其中69.3%的家庭没有厕所;城市好一点,这一数字是18.6%。 为啥让印度修个厕所比去火星还难?暂且不说航天技术,连复杂精密的智能手机都恨不得人手一个,为啥修个低成本的厕所就这么费劲?对C端而言,一个厕所在健康和尊严方面产生的社会红利绝对远超手机啊。 可是印度人就是对低成本厕所提不起兴趣,尤其是农村人口。为何会出现这样神奇的现象?咱们得把这事摊开了揉碎了说。 举全国之力,修民生厕所 从体系层面说,经济学家们已经指出创新扩散的两大主要动力就是工业效用和消费者接受度。在厕所这个问题上,这两者都存在明显问题。 对企业而言,通讯基建发展良好,通讯工具成为刚需,它们自然就会生产各式各样的手机。但是,低成本厕所不是刚需,人们又不想花钱使用,自然就没有企业愿意修建。 既然企业不情愿花钱培养市场,这事就得政府干。 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晚期,印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在一场自上而下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农村卫生设施计划」中,全国上下开始大建免费厕所。但是「计划」天真的以为,只要有厕所,人们就会上。大错特错!计划中的所谓受益者觉得根本没必要建厕所,也不想用厕所。 进入新世纪以后,印度政府开始醒悟了:要想修厕所,先要培养如厕习惯。现在,国家还是会出资,不过变成支持公私合作的方式,其中涉及有NGO、小额信贷公司和其他其他社会企业,这些组织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如厕教育活动。 1999年四月,印度掀起了「全面卫生运动」,高举「信息、教育和沟通」三面大旗,发掘群众的如厕需求,引导群众改变行为习惯。 莫迪大统领上台后,给国立卫生事业又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是圣雄甘地以来第一位通过央媒强调国民的幸福离不开「干净的印度」的政客。 2014年10月,为了纪念甘地的诞辰,莫迪发起了「干净印度行动」。跟早期的全国性运动不同,它认为「有厕所上」不等于人家「会上厕所」。这一行动的核心目标就是在2019年之前彻底消除随地大小便的陋习。 它致力于将农村和城市打造成「无随地大小便」的社区,具体体现为:有厕所,上厕所,安心厕所。该计划将大力投资能力建设,主要形式为:培训相关人员,财政激励,以及行为监督系统。国家将采取灵活的实施政策。目前,莫迪的「干净印度行动」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从全国性到乡村级别,各种实验都在热火朝天地开展中。 厕所,想说爱你不容易 但是对印度而言,修厕所其实最简单的事情,最难的是说服这帮爷使用厕所。在农村地区,男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