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社科院2016年国家治理研究智库成果发布会上,该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研究员就中国进入网络社会后,社会阶层的变化以及网络社会主体与网络治理,发表了主旨演讲。 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是当前社会的重要特征 张翼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使中国已进入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已从改革开放前的“两阶级加一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转变为多个社会阶层。 中国社科院2015年的CSS调查数据显示,作为职业分类的农民阶级已下降到28%左右,工人阶级上升到34%左右,中产阶层上升到33%左右(其中,新中产阶层占20%左右,老中产阶层占10%左右),雇主阶层占5%左右。据此,在后工业化的拉动之下,未来中产阶层尤其是新中产阶层的数量和占比仍会持续增长,农民阶级还会降低,工人阶级稳定在一定规模。所以,中产化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是当前社会的重要特征。 张翼分析并指出,中国后工业化的过程与互联网业态发展同步,使中国的发展充满产业意义的后发优势。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超过7.1亿。网络对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上网时间占日常活动时间比重的迅速增加,使中国理所当然地跨入网络社会。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是将西方各国在几百年间进行的现代化压缩在短短几十年的时空中进行的“压缩式超越性现代化”,即中产化、后工业化、网络化同构的社会发展。 虚拟社会的中产化程度更高 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们即要在现实社会中生活与工作,也要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生活与工作,而且经常穿插往返。对此,张翼表示,中国进入网络社会之后,对现实社会的治理与对虚拟社会的治理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现实社会的分层结构同样会影响网络社会的社会结构。比如,据CSS调查数据,雇主阶层与中产阶层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远远高于工人农民群体。如果将中产阶层分为新、老两个阶层,则新中产阶层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远高于老中产阶层。如果再将新中产阶层的供职机构分为国有与非国有,则非国有部门的新中产阶层使用互联网的频率更高。 张翼表示,这就是说,与现实社会的中产化程度相比,虚拟社会的中产化程度更高。 网络社会中新中产阶层更倾向于发表评论 与现实社会中的情形一样,人们在网络社会并不仅限于购物和浏览新闻,还会以自媒体方式扩大自己的话语影响力。张翼介绍,根据CSS调查,中产阶层比其他阶层更倾向于在网络发表评论,有40%左右的中产阶层会在每天或每周发表评论,非国有部门的新中产阶层评论的概率高于国有单位的中产阶层。 张翼在研究中还发现,网络社会的另外一个复杂之处,在于线上线下活动的交织。当人们的线上活动、交流达成某种程度的一致后,就会将线上行为转变为线下活动。在对不同阶层线上线下活动的分析中,在经常参加线下活动的人当中,也是中产阶层和雇主阶层更易于参与线下活动;非国有单位的中产阶层中,大约有40%左右的人参加过线下活动。 张翼由此看出,在进入网络社会之后,网络社会的活动主体是中产阶层和雇主阶层。网络社会的评论与跟帖主要也是由中产阶层和雇主阶层所产生的,他们是网络社会主要的话语生产者。据此,张翼认为,要治理好网络社会,就需要将治理的主体进一步细化,并以阶层分析的视角设计治理政策。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