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科技快报网 首页 数码 数码相机 查看内容

索尼CMOS图像传感器十年奋斗史:称霸 再称霸!

2016-08-19 03:15:08

索尼CMOS图像传感器十年奋斗史:称霸 再称霸!

铜互连与全局快门

在推进Exmor R的同时,索尼默默将传感器工艺从铝互连升级到铜互连。在1997年,IBM发布了首款采用铜互连工艺的芯片PowerPC 750。

与铝线相比,铜线的导电电阻大约低40%,让芯片运行速度提高15%,可靠性提高了100倍,尺寸可以做得更小,为芯片增加互连层数提供了可能。

可是铜原子能够在芯片的绝缘层中漂浮,还可能改变硅的电气属性,破坏设备运转。为此IBM采用钨触点、衬垫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将铜从硅中隔离处理,防止了这些负面影响。

可直到A7RII发布,索尼(相机部门)才宣传采用了铜互连工艺,这点让人感到非常奇怪。

早在2012年尼康发布的D600全副单反相机就采用了IMX128,该传感器能14bit下全像素实现6.9fps速度,相对D3X上的IMX028有了质的提升,这正是铜互连工艺带来的变化,而且电影级摄像机F55、F65的CIS能实现高速读取与铜互连也脱不了关系。估计在A7RII身上宣传铜互连工艺是对索尼对NX1的一个回应。


(A7RII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在相机领域第一次听到全局快门(Global Shutter)一词得追溯到尼康2011年发布的尼康1系列微单相机,该系列相机采用Aptina(现被ON Semiconductor收购)出品的1英寸、10MP传感器,全像素连拍速度达到了60fps,记录至今未有一台相机能打破。


(Nikon1 V1上的CIS)

全局快门属于电子快门一种形式,在它出现前CIS采用的是卷帘快门(Rolling shutter)),传感器上的像素(光电二极管)逐行曝光、传输,在拍摄高速运动会形成“倾斜”、“摇摆不定”、“变形”的现象,也就是常说的果冻效应。

全局快门为了解决此问题,在像素下部增加存储单元,在曝光时所有像素同时曝光并将信息保存到对应的存储单元之中,即使采用逐行传输方式也不会带来果冻效应。

索尼最早采用全局快门的产品是2012年推出的电影级摄像机F55,上面搭载了一块Super35格式、11.6MP传感器,拍摄4K视频可达60fps。

在F55推出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索尼再没采用全局快门的货架CIS销售,也没有新的相机、摄像机采用该技术,直到去年工业用传感器IMX250LLR/LQR、IMX252LLR/LQR等产品出现,此时索尼为全局快门起了一个“东方神秘色彩”的名字Pregius。

不过在2015年里采用全局快门CIS均是Exmor级别传感器,未能与BSI结合,更是局限于小尺寸、低像素产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sophia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
意见反馈 科技快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