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2017刚刚结束不久,从国内外媒体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中便足以窥视出,电视作为家中最大的一块显示屏,依然在这次黑科技博览会上唱“主角”,而且风光无量:如果说大陆市场上各大电视厂商尚停留于在智能功能上面做文章的话,到了CES这个国际舞台上更动听的故事都集中在电视的画质和音质上,毕竟这才是回归电视本源的核心技术的比拼。于是我们看到,三大巨头中,三星继续主推量子点技术,而LG则继续力推自己的OLED电视新品,索尼则在液晶电视技术抵达巅峰之后,加入到OLED的阵营中。 请注意,很可能索尼的这次再“入局”,意味着OLED电视的春天真正来到了。 显示功能是一台电视能够给用户提供的最核心价值,因此也是厂商们发力最多的地方,但为了在现有技术背景下提供更好的显示效果并通过市场营销活动传递给用户,正如我们在CES上所看到的,厂商们在显示技术的选择上已经分成了两个主要流派: OLED和量子点。 量子点技术是基于现有的LED技术演变而来,其最大的变化是在背光源上做文章,这样的改进也使得量子点技术迭代的整体成本花费较小,相应地在画质体验及产品外观方面,所实现的革新和提升也相对有限,但从显示设备的本质来看,依然是液晶电视,可以说是上一代技术的延续;而相较之下,“被誉为未来显示技术”的 OLED则被寄予厚望,更被行业普遍看好。特别是经过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OLED屏幕在技术方面已经成熟,产能也已经达到商用标准,只是相对于LED产品还存在着不小的价格劣势。LG和创维作为过去OLED领域的两大品牌,虽费劲心力进行消费市场教育,却仍收效甚微,大众也对OLED存在诸多误解和认知不足。LG作为这项显示技术忠实的推动者,在电视整机上却未能够把OLED显示技术的真正价值发扬光大,要知道作为一台电视而言,如果想要有出色的显示效果,有一块好的屏幕只能算是基础,更重要的则是有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能够根据画面中不同的场景实时提升画质,并能够与所选择的屏幕做很好的兼容才能最终给用户提供最好的画质,这三者缺一不可,甚至可以说图像技术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屏幕本身。就从LG目前的产品线设置来看,仅仅是把简单替换了OLED屏幕的型号当做高端产品来卖,这样的产品定义显然没有发挥OLED的最大价值。可以说LG在自己的目标市场中做出了最“不坏”的选择,但很可惜的是,这样的营销策略对于OLED而言,并非是现阶段的最优解。 所以OLED被誉为“未来的显示技术”,这里的未来,指的并不是一块作为基础的屏幕,实则强调的是背后“操刀手”的技术,谁能让OLED发挥出最大的画质价值,谁才拥会有“未来”。 【作为一家没有屏厂的电视厂商,索尼如何能够成为画质之王?】 在讨论OLED电视的真正价值时,我们有必要再回到CES上来,了解一下OLED阵营中的“新”玩家索尼。之所以在这个新字上打上引号,是因为索尼在OLED领域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老司机,进入这个行当比我们知道的还要早得多: 早在10年前的2007年,索尼居然已经将11寸的OLED电视生产并销售,要知道那时大多数人家里摆放的还是一台CRT电视,而索尼已经超前两个时代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OLED屏幕的电视,可想而知索尼对于OLED显示技术的研究到底有多早。 对于显示技术的前瞻性这一点,恐怕无人能出索尼其右。恐怕很多不熟悉索尼的人感到匪夷所思,但如果深切了解到索尼在电视领域的技术优势,相信你就会明白索尼的黑科技究竟是怎样炼成的了。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之中索尼并未将OLED作为产品线上的主攻方向,但从这次CES上推出的OLED新品来看,索尼其实已经在如何提升OLED屏幕显示效果方面默默钻研了很长时间,这台电视A1也是厚积薄发的成果。 作为久负盛名的日系电视厂商,索尼一直以精美绝伦的显示效果著称,但索尼在从显像管时代进入液晶面板时代后,并没有长期运作自己的屏厂而是选择与专业的面板厂商合作,索尼电视上也前前后后出现过多个屏厂的液晶屏。从表面上看,似乎这一策略与索尼所强调的“画质至上”背道而驰,但在背后进行支撑的则是索尼引以为傲的显示技术:在对于显示技术的长期研究开发过程中,索尼已经能够把对于显示效果的控制集中在自行设计的显示芯片以及一整套算法中,这样的策略使得显示效果可以不受显示设备工艺的差异性影响,从而在与不同的显像管厂以及屏厂合作过程中,都能给用户交付符合索尼质量与视觉体验标准的产品。以OLED屏幕为例,虽然其自身已经具有非常出色的显示效果,但索尼并不满足于此,而是结合自己在长期研发中所积累的数据,通过自行研发的图像处理芯片X1进阶版以及画质优化算法实现实时控制屏幕每个部分亮度显示的效果,从而让OLED屏幕能够有更强的表现力,这就是索尼显示技术核心优势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