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科学院官网获悉,据《科学》网站最新报道,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在内的4所研究机构,对死于新冠肺炎的病人进行尸检分析发现,死者体内缺少“生发中心”。 这个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新冠肺炎在重病患者身上的发展过程,并为疫苗研发者提供一定启发;同时可能成为理解新冠肺炎二次感染病例的突破口。 据了解,“生发中心”是一个独特的显微结构,分泌抗体的效应B细胞可在其中发育成熟并改善其对于病毒的抗体反应,因此也可被形象地看作为,存在于脾脏与淋巴结中供免疫细胞“习得”如何增强对病原体长效免疫应答的“教室”。 实验中,研究人员检验了11个死于新冠肺炎病人的脾脏和胸部淋巴结,并与6个来自其他年龄一致且死于其他病因的患者组织进行对比。 正常情况下,这些组织应聚集分泌抗体的B细胞形成新的“生发中心”,但新冠肺炎患者体内并未发现这样的结构,这一发现使研究人员感到惊奇。 这与华中科技大学一支团队在8月7日报告的一项实验结果不谋而合,其证实了新冠肺炎死者体内存在严重的抗体免疫反应缺失。 实验检测发现,新冠肺炎死者淋巴结中的细胞因子风暴和肿瘤坏死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长。 此外,新冠肺炎死者体内一种在形成“生发中心”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T细胞也有缺失。依据小鼠实验结果,研究人员怀疑这与过量肿瘤坏死因子的抑制作用有关。 这些发现将为疫苗研发者提供重要启示:淋巴结中过多的肿瘤坏死因子将使疫苗的免疫效果无法长时间延续。 同时,这一发现或将能解释康复者为何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因新冠病毒的感染使得“生发中心”难以形成,免疫记忆受到影响,所以病人初次感染病毒获得免疫后,仍有可能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此前,中国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证实,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自欧洲返回香港后,其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再次呈阳性,该患者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属全球首例。 当地时间8月25日,针对香港出现新冠肺炎康复患者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事件,世卫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表示,全球2300多万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仅有此1例为康复后二次感染,并不常见。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