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多个国家饱受蝗灾的困扰。几千亿只蝗虫过境,所过之处,席卷所有能有庄稼粮食作物。 但也有研究人员发现了奇特之处,密度如此之大的蝗群间,很少发生碰撞,似乎各个蝗虫能够有效避让。 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则受此特性的启发,开始研发低功率碰撞探测器,可让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模仿蝗虫的躲避碰撞反应,减少事故发生。 据悉,蝗虫体内具有一种特殊的神经元,科学家将其称为小叶巨型运动检测器(LGMD)。 在该神经元作用下,一只蝗虫(蝗虫A)在飞行时,如果有其他蝗虫(蝗虫B)靠近,其图像会映射在它的眼睛里,靠近的蝗虫B距离越近,其激发神经元的信号就会越强。 更为关键的是,该神经元还可以分析蝗虫B相对于蝗虫A的角速度变化,避免躲避时发生碰撞。 基于这项研究,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纳米大小的碰撞探测器,该探测器可以采用少量的能量模拟蝗虫的神经元反应,通过增大电流的方式响应迎面而来的物体。 不过此项研究的难点在于,蝗虫只能避免与其他蝗虫对撞,而自动驾驶汽车不光要躲避其他汽车,还得躲避行人、路障等其他物体。 但是在算法的控制下,误识别操作的几率会被大大降低。当前,该探测器可以在感受到物体后的两秒内进行反应。 虽然还达不到蝗虫之间的数百毫秒内改变方向的效果,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实用价值。并且,该传感器能耗小,可配合其它传感器协同工作,带来更大的作用效能。 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成为汽车领域,下一个万亿级的大市场,而关于此行业的任何一个微小的技术进步,可能都会带来巨大的协同效应。 而该种“蝗虫传感器”何时能够走出实验室,装车实用,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