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用成本高居不下 高成本,一直是制约激光雷达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各大雷达厂商对产品进行了相关优化,在价格方面有了些许的让步,但由于核心技术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导致成本高居不下。今天,一套成熟的机载激光雷达载荷的市场价格也还是要高达几十万元人民币左右,超出了用户的预算承受能力。此外,部分国产激光雷达产品,其性能指标和稳定器还很难达到作业要求,比如存在只支持单回波、探测距离较短、模型精度差等问题。 2.重量大,不便携 根据专业人士分析,现有机载激光雷达的重量还有进一步减重的空间。偏重的重量会导致飞行平台续航时间的缩短,或者是迫使用户选择体型更大、价格更贵的无人机,使用户的使用成本和门槛变高,不利于机载激光雷达的普及与推广。 3.点云利用率受限 目前在无人机航测中使用的机载激光雷达多采用回转式激光雷达,点云利用率极低,60%以上的采集数据是无效的。从应用场景上来看,回转式激光雷达其实更适用于车载和地面测绘,而机载更应该采用框幅式激光雷达,这样才能尽量使扫描的所有点云都是有效数据。 4.集成方式简单粗暴 如今的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已经出现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不但能够将惯导集成在系统内,有些厂商还加入了可见光相机,为激光雷达提供真彩色颜色渲染,使得其能够快速生成实景三维模型。只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产品都只是把可见光相机与激光雷达简单的拼凑在一起,负载多使用外挂RTK模块。两者的集成度仍然较低,还处在昂贵的组装机时代。 随着机载激光雷达在行业应用的推进,其性价比和集成度等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发展桎梏。 机载激光雷达市场迫切需要一款真正意义上能够推动技术平民化普及的产品出现,从而带动更为高效、广泛的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相信届时将迎来大规模应用场景开发的井喷,并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