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发光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生物中。在陆生动物中,能进行生物发光的物种大多都属于鞘翅目昆虫(俗称甲虫),而其中又以叩甲总科(萤火虫及其近亲)的物种最多。 近日,中国、捷克、英国古生物学者在1亿年前的缅甸琥珀中发现一种原始的萤火虫祖先:白垩光萤科(Cretophengodidae)昆虫。 与现在多数萤火虫为求爱而发光不同,这种萤火虫“老祖宗”发光可能是为了防御和自保。 相关论文已于1月20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上,这一新类群的发现对于研究叩甲总科中生物发光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员蔡晨阳介绍,科研团队共研究了2万多块琥珀化石,从中发现1枚保存较完好的萤火虫“老祖宗”雄虫标本。 这种远古昆虫体长7毫米左右,相比现在的萤火虫,它眼睛更大,头部更加前伸,身体也更加柔软。 更特别的是,现在萤火虫的发光部位位于腹部末端,而这种远古虫子发光部位则更加靠前,位于腹部前端。 蔡晨阳说:“通过与现代相似类群萤火虫的比较,我们推测,这些萤火虫‘老祖宗’发光并不是为了求偶,而是为了抵御蚂蚁、青蛙、早期鸟类等捕食者的攻击。”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