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魏斌 在上海,有一家非常“任性”的餐厅,名为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人均消费4000元起,每个营业日晚上只接待10位客人,而且均需提前三个月通过官网预约。 但即便如此,仍有大批人对它趋之若鹜,官网预约也总是爆满。也许有人会质疑,如此大费周章劳力伤财地为吃一顿饭,到底值不值得? 曾体验过的网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样一餐,不是靠计算食材成本来评判贵不贵的。这是一次非常独特的体验,我认为性价比极高,因为在中国大陆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可以与之比肩的就餐体验。” 难道此类消费行为背后的动机,仅仅是为从高端商品中获得身份匹配这么简单吗? 美国经济学者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将这种现象定义为“韦伯伦效应“,即指“那些越贵的东西,反而越会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以前多出现于名表、豪车等奢侈品消费市场。而今,这一迹象在代表创新科技的家电产品上,映射得尤为明显。 “越贵越有人买”成为一种新主流 过去“低价走量”“物美价廉”是中国市场最为核心的营销策略,而今已经全面失灵。如果我们去看看很多行业的市场销售数据,就会发现单纯依赖于低价竞争的产品正在失去市场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低价模式式微的同时,另一种高品质、差异化、技术取胜的制造业模式正在崛起。在类似家电这种传统领域中,消费升级的影响力愈发显著。 在电视这一象征客厅中心的产品上,当下正在经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竞争。无论是外资品牌、传统国产品牌还是新晋互联网品牌,都在积极寻找新的利益爆发点及市场蓝海,研究机构中怡康的监测数据也在印证这一点。 “五一”是电视产品销售的黄金时期,它的数据往往是电视产品全年市场的风向标。从这一期间各渠道销售统计来看,在整体出货量下滑,零售量同比减少了约15%的背景下,市场零售总额不降反升,彩电的市场均价也从去年的2939元提升到3491元,这反映了市场选择整体在向高端产品倾斜。 量跌利涨的背后,主流高端品牌可谓功不可没。从产品线的情况来看,高端产品的销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以中国电视机市场三家主流外资品牌——三星、索尼、夏普为例:中怡康的数据显示,夏普作为销量涨幅最大的品牌,依托于其外资品牌的既有影响力,以及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挤占了大片中低端品牌的市场;三星电视在市场低迷时期,虽然销售额下降近一成,但整体销售量基本同去年持平。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