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科普中国 制作 | 黑洞来客 苟利军 黄月 监制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引力波无疑是2016年科学界最大的新闻之一。 2016年2月和6月,LIGO(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 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和Virgo(室女引力波探测器)科学组织联合,先后公开宣布了两次探测到的引力波事件,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引力波,这被认为是科学史上100年来的最大突破。 此后一段时间里,关于探测到更多引力波事件的谣言不断出现,但并未得到官方的确认。5月31日,在距离上次发布会近一年之后,LIGO和Virgo科学合作组织举行了一次内部媒体发布会,正式确认了第三次引力波事件。 在大众传媒中间,引力波似乎已成为一个过气话题,而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对于引力波的探索和研究才刚刚开始。 LIGO发言人大卫·舒梅克(David Shoemaker)在发布会上说,他期待着,十年之后,引力波领域的新发现将超出我们的想象。 黑洞来客团队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申请旁听了这次内部发布会,这一次,人类又发现了哪些宇宙的小秘密呢? 一次略显神秘的“秘密发布会” 虽然发布会的召开时间是北京时间5月31日深夜,但今天并没有什么关于引力波的新闻见诸报端。 原因有二: 一来,之前两次发布会都采用了视频直播的方式,声势浩大。 这次则选择了更为方便的电话会议,参会人员不必专程聚集到某一个地点;这也表明了引力波探测事件的日常化,随着探测灵敏度的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引力波事件被发现,隆重的视频发布会已不再必要,除非发现全新的天文现象。 二来,依据主办方规定,关于此次新闻发布会的报道须在24小时后才能发布,也就是北京时间6月1日23时之后。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内容不被提前透露,这次发布会采用了邀请加入的方式(RSVP),须事先得到组织方的加入指南,才能进入电话会议中。黑洞来客团队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申请旁听,很快获得回复和批准。在进行连接和登记之后,我们进入了这场“秘密会议”的“大厅”。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大卫·舒梅克是新当选的LIGO发言人,他首先宣布advanced LIGO(简称aLIGO,原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升级版)发现了来自两个黑洞合并的新引力波源GW170104,以及本次新发现引力波事件的基本特征。 与之前的LIGO相比,改进后的aLIGO灵敏度更高,探测范围更远。 它于2015年9月开始正式运行,在2016年年初结束了第一期的运行。在此期间,它探测并确认了我们此前熟知的两个引力波事件——GW150914和GW151226。 经过短暂的修整和调试,aLIGO从去年11月30日开始第二次运行,预计今年8月份结束。在第二次运行过程中,aLIGO发现了此次公布的GW170104事件。此时距离上一个引力波确认事件,已过去了一年时间。 相隔时间看似漫长,但从LIGO官方主页我们可以看出,aLIGO在此次运行过程中已探测到了6例引力波新事件,平均每月一次!只不过其它更多数据还在分析和验证中。 30亿年前一场用时0.1秒的大事件 黑洞看似神秘,实为宇宙间最为简单的一类天体。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通常我们只需三个量(质量,自转和电荷)就可以描述一个理论上的黑洞,物理学家把这称为“三毛定理”(或“无毛定理”)。 对于宇宙当中真实存在的黑洞而言,描述就更为简单,只需要质量和自转两个量。(因为黑洞周围通常存在着自由电荷,即使黑洞本来带电荷,也很容易达到中性。) 科学家们通过引力波测量黑洞的质量和自转,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一旦测量到了引力波,通过波形比对,我们就可以知道黑洞合并前后的这些物理量的大小了。 通过比对此次观测的波形和不同参数模型,LIGO的科学家们得出结论:此次发现的引力波事件和之前的两例类似,也是来自于两个黑洞的合并。 在合并之前,两个黑洞的质量分别为31.2和19.4个太阳质量,合并后产生了一个48.7太阳质量的黑洞。黑洞合并的一瞬间,以引力波的形式释放出了近2个太阳质量的能量,那一刻所产生的能量要比整个宇宙中所有恒星释放出来的能量之和多几十倍。 这次气势恢弘的黑洞合并被LIGO在两个不同地方的探测器(分别位于Hanford和Livingston)同时观测到了,Hanford早探测到了3毫秒。整个信号过程只持续了短短的0.1秒。 这场合并发生在距离我们30亿光年的地方。自事件发生起,经过了宇宙间30亿年的传播,才最终抵达我们的地球。LIGO之前探测到的两个事件,分别位于13亿和14亿光年之外。 这也说明了aLIGO运行状态良好,甚至可以说是超常发挥了。因为按照之前的估计,aLIGO应该最远可探测到23亿光年之外由两个30太阳质量黑洞合并的信号,而这次的30亿光年远远超出了科学家们的预估。 认识黑洞的一块重要拼图 相较于此前两次热闹的引力波事件,这次发现有什么重大意义吗?对科学家们来说,意义不小。 如果你还记得的话,之前的两次黑洞合并,最后形成的黑洞的质量分别62(第一次)和21(第二次)个太阳质量。在LIGO探测到黑洞之前,单纯从理论的角度计算,宇宙中很难产生高于2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 即便是从观测角度看,我们在电磁波段看到的最大质量黑洞也只有15个太阳质量,所以人们通常认为,更高质量黑洞在宇宙中是不存在的。 然而,LIGO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更大质量的黑洞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的宇宙之中。在这次探测中,人类又发现了49个太阳质量的黑洞,进一步确认了更高质量黑洞的存在,扩大了我们对于黑洞的认知。
此外,借助此次引力波事件,科学家们也对黑洞的自转做出了限制。 在天文学中,我们通常使用一个介于0-1之间的数值,来表示黑洞转动的快慢。数值0意味着没有任何转动,1对应着黑洞视界面上的转动速度为光速。 限于数据质量的精度(误差较大),科学家们目前仅对合并后的黑洞转动快慢做出了限制,数值约为0.64,即黑洞视界面的转动速度约为光速的一半。 尽管对于合并之前黑洞的转动未做出很好的限制,但通过模型比对,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两个黑洞都存在着所谓“进动现象”(precession),也就是说,黑洞自身转动方向和两个黑洞绕转的轨道平面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着一定夹角。 我们最为熟悉的“进动现象”,莫过于小时候玩过的陀螺——陀螺飞旋,除了自身的转动之外,还会围绕一个大圈进行绕转,这种自传物的自转轴又绕着另一轴旋转的现象,便是进动了。 而且,这一大事件还帮助科学家对双黑洞系统的形成机制做出了限制。 目前有两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