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东西不叫能力。”这是一位从事体育产业多年的老兵给生态圈留下的一句话。在当时,众多国内外头部体育IP被卖出了高价。体育版权市场这潭死水被搅动的同时,也带出了泡沫。而当泡沫破灭之后,版权变现的难题,依然摆在体育转播商面前。 文/ 庞 亚文 编辑/ 郭 阳 说现在是一个全民营销的时代,似乎一点也不为过。随处可见的明星代言,咪蒙、Papi酱等网红的广告大单,亦或借势节日与事件的营销推广,都有机会产生刷屏式的推广效果。尤其是以电商巨头们为主导的造节行为,更是一场场营销界的狂欢。 从阿里巴巴在2009年把11月11日成功打造成“双11电商节”开始,电商们开始纷纷造节,414、618、815、818、128、蝴蝶节、桃花节、超级奶爸节……一个个电商节带来了天价网购交易额,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让商家与电商平台赚得盆满钵满。 全民营销时代里,“体育节”与消费场景的打造 在这样一个全民聊营销的大时代里,电商如火如荼疯狂造节,给苦于消费场景的新媒体不小的启发。 通过特定营销方式对用户的收视、消费习惯进行养成,在欧美的体育市场中已有尝试。NFL在2006年主推的周四晚比赛日(Thursday Night Football)就基于这样的商业开发逻辑。而2016-17赛季Twitter出价1亿美元盘下周四晚比赛日的转播权,2017-18赛季Amazon以更高的价格接盘,都源于这个体育收视场景的成功打造。 无独有偶,在2016-17赛季,英超联盟首次推出周五晚比赛日(Friday Night Football),其目的也是为了让赛事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 相似的逻辑,腾讯体育也引入了“造节”的概念。去年圣诞节到今年春节期间,借助NBA圣诞大战、英超跨年魔鬼赛程、NHL新年冬季经典赛、NFL超级碗以及NBA全明星赛等若干项重磅赛事,腾讯体育开启了跨年主题活动。 依靠“体验式营销”的新思路,腾讯体育在“跨年狂欢节”上收获了不错的传播效果,总体覆盖了1.7亿以上人群,互动量也超过的1300万。 虽然2017年没有奥运、世界杯等体育大事件,但在夏季到来之时,NBA、英超、德甲和欧冠、欧联等全球多项顶级联赛纷纷进入争冠阶段,比赛的密集程度和重要性都达到了全年的顶峰。 坐拥顶级体育版权资源的腾讯体育,也适时地出击,将所有进入争冠阶段的顶级赛事整合在一起,再造体育节日,倾力打造了新的体育观赛节——“热血冠军季”,从体育核心赛事角度出发拥抱泛体育人群,开启了一场燃爆热血的竞技盛宴。 营销套路多多,体育赛事如何突围? “造节”并非仅仅是表面上的制造爆点与话题这样简单,它背后实际是一件“创意驱动”的事情。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