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科技快报网 首页 科技快报 科学资讯 查看内容

中国科技从“跟跑”到“领跑”了吗?

2017-06-28 12:44:00

  来源: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

?被称作最新版中国高铁的“复兴号”26日首发

  撰文|贾鹤鹏

  责编|李晓明

  ● ● ●

  最近,国内多位重量级的专家集中在媒体撰文,历数我国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的媒体拿出多个版面,集中宣传科技重大专项的成绩。这些都被解读为正在让中国从“跟跑”到“领跑”的科技成就。

  中国科技实现的历史性进步有目共睹。实际上,笔者甚至认为,中国科技领域已经实现的成就,比坊间学人们吐槽的情况要好很多。我们很有必要正视自己已经取得的创新答卷。但另一方面,要衡量中国是否已经从跟跑变成了领跑,则不应该仅仅限于展示我们已经取得的具体成绩,或者仅仅使用计量指标等数目字评估,而需要放眼到科学与经济社会互动的方方面面,多视角、多维度审视自己科技发展的状况。

  创新成果“井喷”

  在谈及我国创新成果方面,刚刚在《人民日报》撰文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志耘博士总结了几大方面。一个是基础研究加速赶超,另一个是战略高技术持续突破。此外还包括区域协作创新,以及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支撑引领作用。

  按照这种说法,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的科技成果“正逐步从‘仰视’向‘平视’演进”。除了一些具体的研究成果外,最让人振奋的无疑是我们建成的探秘宇宙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参与核聚变合作ITER的“人造太阳”核聚变等离子体装置、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以及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世界一流的大科学工程。此外,也包括“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轨运行,以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返回式卫星“实践十号”和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等。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时与阿里台站建立的光学链路。图片来自墨子沙龙

  相比于基础研究,我们在科技重大项目方面取得的成绩无疑更为显著。这包括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交会对接;“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最大潜深达10767米;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以及羲和系统打通北斗应用最后一公里,实现米级广域室内外无缝精确定位,在国内40多个城市应用。

  尤其让人欣慰的是,上述成果的出现正在呈现加速度的趋势,虽然“井喷”这个词多了不少文学色彩,但却体现了近几年来重大科技成果的集中出现。 然而,需要指出,这是长期积累之后才可能有的持续产出,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共同的特点是需要消耗的资源越来越多,需要集成的各种力量越来越大,也有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合作甚至是海外采购,本质上,这与国力提升是一脉相承的。

  这些成果让人骄傲,但与此同时,如果要衡量自己的领跑能力,对自己是否领跑,如何领跑以及领跑的效果做出比较中立和综合的评价,首先有必要考虑哪些成果是体现科学原创性的研究,哪些是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持的载体,还有哪些是企业层面的应对技术竞争的研发。就科学原创性而言,还要考虑是否具有系统性能力“批量生产”原创性科学成果或科技,以及生产了原创性成果后,是否有能力对市场(既包括产品市场,也包括学术市场)进行引导。

  测评领跑主体

  在考虑到要做出上述分别的情况下,首先有必要分别对待原创性的科学成果、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大科学工程的成果、以及革命性的技术成果。

  就原创性的科学成果而言,虽然有赵志耘博士列举的“制备并测控约600对超冷原子比特纠缠对,在生命科学领域,首次实现精准定位高分辨全脑连接图谱,首次构建小鼠—大鼠异源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首次发现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关键基因, 首次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实现分子间相干偶极耦合的实空间直接观察”等成果,但首先要承认,这些成果的数量仍然相对稀少,而且,即便是这些成果,我国科学家的工作也主要是观察、验证、肯定前人已经提出的理论或假说。我们的这些工作,无疑会构成人类科学进步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论从成果首发当年是否被世界知名学术刊物列为年度重要突破,还是从是否为追随者提供或确立遵循的范式,我们取得的成绩还远远不够。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果入选《科学》杂志评选的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如果以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近年来评选的年度最重要科学进展为标志,我们的成果还非常罕见。当然,用是否被ScienceNature的科学家读者海选为标准可能有失偏颇,毕竟其读者压倒性的是西方科学家。但无视这些评选显然也没有充分理由。毕竟,在基础科学领域,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情况下,国际上绝大多数研究成果是用英文发表的,而ScienceNature的海选,代表着世界范围内科学家同行的认可,而这种认可往往是让同行进行跟踪研究的前提。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评估中国科学是否开始领跑,我们无疑是不能忽视这种认可的。

  相比于能让世界科学家同行激动的原创性成果的稀少,我国近年来在国家大幅增加研发资金的前提下,不断有新的大科学装置落成。从等离子体人造太阳到FAST再到“海斗号”无人潜水器,这些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和中国科学的吸引力。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论,以大科学装置来说明中国科学具有了领跑能力,则证据并不充分。只有以中国科学家为主的团队积极利用这些大科学装置解决了困扰世界科学界的共性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了需要世界科学界共同努力来解决的新的问题和新的研究方向,我们才能说自己具有了领跑能力。否则,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我们具有了建造跑道的能力。

  在大科学装置不断落成的同时,我们的高铁、航天以及国产大飞机的成功试飞也是令人骄傲的重大成果。但迄今为止,大飞机还处于追赶(虽然领先我们的玩家不多)阶段,航天一方面受限于技术封锁难以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其成果的民用转化还很有限,也难以成为世界的领跑者。我国的高铁技术当然是最接近领导者地位的,但从已经报道出来的情况看,高铁项目在国际市场的拓展还比较有限,生产高铁的中车集团的出口大多数还是传统铁路车辆或地铁。中国高铁要成为世界交通的引领者,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技术挑战,还要有能力和足够性价比大幅度替换现有交通方式。从中铁总公司的负债表上还看不出来这一点。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admin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
意见反馈 科技快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