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有微博网友发布了一张陕西乾陵博物馆文图照片,并表示“在乾陵博物馆看到这两件文物长毛了,是咋回事……保存温湿度不到位吗?”。 图片显示,一件类似于陶制人像的文物四周长满了小绒毛,在光线的照射下仿若一只“金丝猴”,此事引发了网友热议。 乾陵博物馆副馆长陈女士回应称:是有这么个情况,是6月12日发现的,现在已经做了处理。 陈馆长表示,因为此前该文物遇到天气、温度变化原因,出现盐析,呈现出网友拍摄下来的类似于文物长毛的情况,文物已经撤展下来了,现在文物已经在文物修复室里,已经做了处理、养护。我们联系了相关文物专家,将对文物进行近一步检查。 对此,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副研究员、微博大V“文物医院”发文表示:“起初以为是霉菌,后来点开大图分析,感觉更像是盐类矿物结晶。” 他分析称,“文物长毛”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墓葬里已经形成,就无需修复;另一种是博物馆保存前没有进行脱盐造成析出,可以去除,不过这种现象很少见,“不建议修复,可以做标本”。 另外,据乾陵博物馆陈馆长介绍,有些陶制文物做过脱盐处理,就不会因为温、湿度变化出现盐析,而有些陶制文物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做脱盐处理,就会在一定环境下出现盐析。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