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科技快报网 首页 科技快报 科学资讯 查看内容

机器智能将是人类意识进化的巅峰?

2017-07-27 11:53:19

  利维坦按:如果银河系乃至宇宙存在大量先进的地外文明,那么为什么连飞船或者探测器之类的证据都看不到——按照费米悖论,这应该是一个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而作者认为,应该先从一个现实的问题思考:即计算与能量的问题(如果把机器智能看作是一个更进化的物种)。

  不论是上传大脑数据、硅基神经元系统还是量子计算,在作者看来都无法回避一个能量问题:现实和理论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作者大胆猜想:结合费米悖论,有没有可能那些地外文明早就存在了呢?只不过,出于能量效率的考虑,他们已经从机器智能回归到了生物学?

  哈哈哈,连作者自己都觉得他想法太魔幻了……

  文/Caleb Scharf

  译/Curie Lu

  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aeon.co/essays/intelligent-machines-might-want-to-become-biological-again

  本文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由Curie Lu在利维坦发布

  作为一个物种,我们人类对未来极度痴迷。一方面,我们喜欢猜想人类的进化演变将引领至何方,思考未来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会如何;另一方面,我们幻想着遇到宇宙中比我们进化程度更高的外星人。

  最近,这两种想法开始融合。从进化的角度看,一大批未来主义者预测未来会逐渐走向一个极端:计算机很快会强大到能模拟人类意识,或全部吸收化为己有;而另一方面,有人认为日后人类在宇宙中所遇到的高智商物种更可能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而不是如人类这样的血肉之躯。

  这些对未来反反复复的猜想或能解释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费米悖论(Fermi Paradox),即尽管看起来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没有出现比人类更进化的高智商物种,但实际上是可能已经出现了,只是我们没有发觉而已。

  如果机器智能是科技技术和生物进化最终不可避免的结局,那么这些机器智能异类可能已经演变进化到一种超越我们所能想象的生物形式,就算我们看到了也辨识不出来。同样,他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也是十分完善并经过加密,以至于我们无法从整个宇宙噪音中辨识出来。

  从这个角度看来,很可能是我们能力不足,所以才自认为宇宙中还没出现比我们进化程度更高的物种(译者注:人工智能≠机器智能,人工智能强调设计理念来源于人,尊重人的感情;而机器智能是机器自身具备智能,不再需要人类设计,不问出处)。

图源:Medium

  这些未来预测中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味:我们理想中完美的机器智能是这样的(虽然我们没有挂在嘴边):“ta”的形态不是人类般的血肉之躯,而是坚不可摧、数据化和让全人类臣服的智能机器。

  一些人对这样的未来充满希望,认为是变革般的进步;而另一部分人则有被征服的畏惧与危机感。无论怎样,大家都认为机器智能将是人类意识进化的巅峰。

  表面上看,推测宇宙中有智能机器人的逻辑是很可靠的。从当前科技技术进步的轨迹可以推断,随着计算机技术日臻完善,我们会对人类生物躯体构造和大脑架构逐渐失去兴趣。

  时机一到,我们会迫不及待地涌入一个新的容器,以满足我们任何愿望,科技方舟带领我们走向康庄大道,到时我们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可能对我们无动于衷,也可能远超越我们,将我们降服甚至直接榨干我们。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和霍金(Stephen Hawking) 都曾公开警示过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图源:extremetech

  争议还没结束,有人说生物学并不能维持泛恒星文明或未来的人类文明。要探索宇宙,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坏境和时空上的挑战。想成为宇宙中的一个物种,所需要的各种实际驱动力可能要来自强大的机器,而不是精细调控但脆弱、寿命有限的蛋白复合物(译者注:暗指人类躯体)。机器能永久存活,自我复制,不受自然进化过程中易出错的遗传可变性束缚。这种自我设计的生命模式还能自适应各种环境,只需要一个世代,智能机器人就能自适应宇宙穹顶之下任意时间与空间(译者注:根据进化论与适者生存,人类或其他任何生物则需要几个世纪的时间才能慢慢进化适应变化的环境)。

  将这些想法碎片拼凑整合在一起后,看起来人类只不过是宇宙中昙花一现的蓝图罢了。大家非常严肃对待这些分析,极具影响力人物如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和霍金(Stephen Hawking) 都曾公开警示过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计算机科学家雷·库滋韦尔(Ray Kurzweil)也在书籍和各大会上也表示,未来人类将进入技术“奇点”,届时人类将与机器合二为一。

  那么,生物真的被迫变得越来越聪明和强大吗?生物性的聪慧真的是宇宙进化的死胡同,终将屈服于机器吗?

  并不是这样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关于“机器智能是未来最终王者”的流行学说,实际包含了很多致命的偏见和假设,使其不太可能成为现实。现在的计算机科技是否能带领我们至技术的“奇点”,或是否能指数量级地超越一个种族是尚未明确的。无论怎么样,未来还是很美好的。

 《机器人自我复制理论》:该书描述了在一场指数级无可遏止的爆炸中,机器是如何毁灭所有妨碍其复制方式的生命。图源:AbeBooks

  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可追溯到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生前发表的一本有关机器自我复制的书籍《机器人自我复制理论》(Theory of Self-Reproducing Automata,1966)。这本书奠定了机器自我复制的概念,描述了在一场指数级无可遏止的爆炸中,机器是如何毁灭所有妨碍其复制方式的生命。诺依曼还描述了这种机器是如何模拟人类神经的功能行为的。

  从该书发表以后的数年内,电子信息互联网的确对人类日常生活有重大影响,影响着我们决策、思考新命题或挑战的方式。在互联网信息时代里,我们都会还没试着去自己思考答案,或不耻下问咨询他人,就开始百度或谷歌问题。因为现在人民的智慧结晶已经上传到无所不在的云端数据库中了,单单个人广而浅层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慢慢削弱,甚至个别行业的垂直专业重要性也会在互联网深化的过程中不断被减弱。

  然而,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仍是不清楚的。一定要说些什么的话,可以说我们正走向一个蜂巢式状态,有点类似白蚁群落或裸鼠群体。不是进化得越来越聪明,而是我们生物最原始的内在驱动力受到了遏制,反而变得越来越被动了。悲观主义者会说我们人类思想停滞不前,成为群体中互相参照、互相提参考建议的一员,而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admin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
意见反馈 科技快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