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科技快报网 首页 科技快报 科学资讯 查看内容

定义“北京时间” 中科院研发新一代光钟:300多亿年误差1秒

2022-06-15 17:08:04 来自: 快科技

我国使用的标准时间是“北京时间”,大家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它来自于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的时间频率基准实验室,使用的原子钟对误差的要求极高,而且中科院还在研发最新的光钟,可以做到300多亿年误差不到1秒。

据报道,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量子频标研究团队多年来研发了各种性能先进的原子钟,包括原子铯喷泉钟、冷原子锶光钟,国际首款激光抽运小铯钟产品,世界体积最小的高性能微型原子钟,校准了国家标准时间。

为了国家标准时间始终拥有基准型原子钟进行自主校准,10多年来,量子频标研究团队已先后研制出性能先进的地面冷原子锶光钟和车载型冷原子锶光钟。

光钟则是更高性能的前瞻性原子钟,是未来的基准型原子钟。理论上,如果能够长期连续运行,铯原子喷泉钟6000万年积累误差不到1秒,光钟则是300多亿年。

当下,他们正努力将光钟送上太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张首刚介绍称:20多立方米的地面光钟做成不到1立方米的空间光钟,不仅要满足环境和工艺的诸多苛刻要求,还要解决许多技术难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科技快报网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
意见反馈 科技快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