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科技快报网 首页 科技快报 业界资讯 查看内容

「科普大佬说」 智能仿生机器鱼

2022-06-23 11:36:16 来自: 互联网


530日,由智谱AI支持,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普专项经费资助的系列栏目“科普大佬说”第二期于AI TIME 开讲,本次讲座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谢广明老师


研究背景之一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 军事、 经济、 文化乃至对普通人的工作、 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信息技术发展可以进一步细分,最先广泛应用模拟信号技术,标志性产品是电视机和录像机等,然后是第一波数字信号技术浪潮,标志性产品是个人电脑,之后紧接着是第二波数字信号浪潮,标志性产品是互联网和移动数字消费。进入21世纪以后,新的技术浪潮就是机器人。所谓未来以来,人类已经进入了机器人时代。比尔盖茨也曾预言,机器人带给人类社会的改变丝毫不逊于电脑过去30年来的影响。“机器换人”已经成为一场静悄悄的社会变革。


研究背景之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海洋强国”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机器人是实现海洋强国梦想的关键核心装备。水下作业环境机器恶劣复杂,发展水下机器人协同技术可以作为有效应对方案,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广泛应用前景。


仿生水下机器人

美国MIT1994年就研制出世界上首条仿金枪鱼潜水器。

如今各种水下生物都成为仿生对象,各种仿生水下机器人原理样机层出不穷。


仿生机器鱼

仿生机器鱼,参照鱼类游动的推进机理,利用机械、电子元器件或智能材料来实现水下推动的运动装置。

高效率、高机动性、高隐身性、低噪声、高适应性


面临的挑战

多学科交叉问题:鱼类游动方式包含着生物学和流体力学机理,仿生学,新材料,控制,微小型技术,群体行为学等...

理论方法问题:如非定常流体力学,材料科学,动态网格技术,水洞实验...

仿鱼机器人技术——机构建模与仿真,高效驱动装置,智能控制与决策,群体行为控制


一种典型的仿鱼水下推进系统设计与控制

我们发现鱼尾的摆动可以给水一个向后的推力,同时水也可以给鱼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这就是鱼类在水中前进的基本原理。人们也仿照这个原理在机械中进行实现。


这是北京大学的部分仿生水下机器人样机,曾先后成功在南北极由科考人员下水试验。


仿生运动研究

以箱鲀鱼为仿生对象

1) 外形具有自稳定性

2) 内部可利用空间大

3) 高机动性

我们仿生实现了机器箱鲀的很多仿生运动行为,如倒游、翻滚运动、后空翻和垂直旋转等。


仿生感知研究

侧线是鱼体特有的感受水流信息的器官,一般分布在身体两侧和面部。

侧线在鱼类行为发挥重要作用:

1) 趋流行为

2)避障行为

3)猎物定位

4)鱼群形成

5)从涡街中捕获能量


感知机器鱼自身状态

机器鱼自由游动下,仿生侧线可对机器鱼速度进行估计。

鱼在水中游动的同时,侧线就会记录下变化的数据。通过数据的收集,我们可以求出鱼在水中的游速。之后,我们甚至可以估计出鱼类在水中游动的轨迹。

感知邻居机器鱼状态

侧线研究激励源往往是恒定水流、偶极子振荡源或卡门涡街。而在鱼群或多机器鱼编队行为中,个体周围涡街多是反卡门涡街。我们研究振荡源为反卡门涡街时,侧线对邻居状态感知。

涡街显示实验确定尾鳍摆动是否产生稳定反卡门涡街,涡街宽度及有效距离等参数。


仿生通信研究

生物电场通信:自然界有种鱼类可以通过发射和接收微弱电场信号进行信息交互。

受此启发,设计了仿生电场通信系统,实现了一种新的水下通信方式。


个体层面的仿生

1)运动能力

2)感知能力

3)通信能力


然而,现实告诉我们仅靠个体仿生是很难帮助我们解决绝大多数问题的,我们不得不转向对群体仿生的研究——如机器鱼的集群协作编队,依据的原理就是鱼类集群协作来对抗天敌。


群体层面的仿生

将鱼类集群协作的原理应用到机器鱼之上,也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方向——群体智能。

这些研究,无论是个体仿生还是群体仿生,我们的创新方式都是师法自然,向自然学习,将大自然的法则融入到工程装备之中,提升了人造系统的性能。


小结

1)人类已经进入机器人时代

2)仿生水下机器人技术蓬勃发展

3)水下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科技君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
意见反馈 科技快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