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者”《球球大作战》:爆红两年 模仿它的人为什么都倒下了?
难复制 他的模仿者为什么都倒下了? 不可否认,《球球大作战》在手游领域是一名成功者。作为成功者,其身后除了艳羡,还有窥伺和模仿。 巨人网络开发的《球球大作战》并不是市面上唯一一款io游戏(io游戏必须具备联网特性、上手容易精通难、具备即时对战的竞技元素、在小范围内有激烈冲突等特点,笔者注),微派的《贪吃蛇大作战》、猎豹移动的《弓箭手大作战》、网易的《暴走小飞机》都是颇受欢迎的io游戏,但在用户量级上无法跟《球球大作战》抗衡。 即使是腾讯,尝试多次,也没有作品能与《球球大作战》一决高下。 从2015年至今,为了对标《球球大作战》,腾讯相继推出《全民星球》、《蛇蛇大战》、《疯狂贪吃蛇》三款io游戏,效果并不理想;今年7月份推出的《欢乐球吃球》又被质疑抄袭《球球大作战》,一时间非议不断。 但《球球大作战》的游戏形式可以复制,精神内核却无法复制,那就是彻彻底底的年轻化。 毋庸置疑,年轻人是手游市场的核心目标用户,他们接受能力强、传播方式广、付费意愿高。因此,能否吸引到年轻人,已经成为判断一款手游是否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现在,几乎所有手游在对外宣传时,都会提到一项指标,那就是90后玩家占比。如《征途2手游》对外宣称,游戏的90后玩家占比已经超过50%;《欢乐斗地主》也对外宣称,25岁—35岁之间的玩家占比达30%。 而根据巨人网络早先提供的数据,《球球大作战》的玩家中,95后移动网民占比已经超过83%。 谈及用户年轻化的秘诀,制作团队反复强调归功于游戏独具特色的社交系统所带来的年轻用户之间的口碑传播。 游戏推出初期,规定玩家只有通过邀请好友参与游戏才能获得棒棒糖等道具,确保了游戏的多次传播,强化了其社交性。 不仅如此,玩家可以互粉、观战、自拍上传等,最终这些年轻玩家在游戏里找到的不仅仅是乐趣,还是认同感和归属感。 除了大力发展线上社交,制作团队还不断通过线下活动,进一步满足年轻一代的社交诉求。如为了进一步吸引年轻群体,《球球大作战》还将赛事放到了线下,无门槛,主打社交体现的线下赛事,在年轻群体之间引发了口碑的快速传播和品牌的不断沉淀。 此外,《球球大作战》还在各地推出了球宝俱乐部,为赛事落地与玩家线下社交提供了便利。 球球的形式规则可以模仿拷贝,但其在年轻化、社交化道路上的探索却无法被超越,或许这才是《球球大作战》让其他同类游戏难以望其项背的最根本原因。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