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安全“必修课” 《车联网安全研究报告》发布 2000 万辆新车背后的“隐形炸弹” 随着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技术的加速落地,汽车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一台高速奔跑的超级计算机。攻击面也从车端扩散到路端和云端,黑客手段愈发隐蔽,防护难度急剧增加。尤其是在中国,每年2000万以上的汽车销量,让车联网安全成为影响产业未来的关键挑战。 绿盟科技基于多年车联网攻防经验,发布《车联网安全研究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典型车联网安全事件,深入解析汽车电子架构与攻击技术手法,并提出覆盖车端、路端与云端的防护体系。
01如何守住这条“生命线”? 这不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是未来车联网安全体系的“作战地图”。 对整车厂:帮助识别关键风险环节,优化安全设计。 对供应链:明确接口风险与数据安全责任。 对行业管理者:建立车联网安全体系,把控关键风险与技术。 02案例速读:8 个真实事件,每条都能上“热搜” 1、无钥匙进入失守 某国际品牌汽车钥匙存在设计缺陷,再曝漏洞 2、数据遭遇勒索 某车企核心数据被黑客窃取并勒索,数据泄露风险加剧 3、出行平台被操纵 黑客远程操控网约车系统,导致大规模交通堵塞 4、豪华车型集体中招 多家头部品牌 API 接口暴露,车辆控制权限被利用 5、智能车系统被破解 OTA 升级成为黑客攻击的新入口,灰色市场浮现 6、供应链连锁反应 某零部件供应商遭攻击,导致整车厂停工一天 7、操作系统曝漏洞 影响或波及全球近 2 亿辆汽车 8、定位设备风险 车辆定位器存在严重漏洞,波及全球百万辆汽车 03车联网安全的“三大关键洞察” 1、云端成主战场,车联网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急需建立 车路云间的互联互通使得越来越多的车联网业务被迁移到互联网上,在降本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更多攻击面,云端逐步成为黑客的重点攻击对象,云端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数据作为助力汽车智能化的“新石油”,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近些年数据泄露事件愈演愈烈的形势下,提升车联网数据安全防护能力任重而道远。 2、人才断层,行业急需应用型安全力量 对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了解不够深入,汽车安全研究环境不够完整,是多数安全厂商、高校在车联网安全研究初期面临的困境,近期车联网安全比赛的决赛排名,证明了擅长CTF的高校却在汽车安全实战中乏力。使用汽车全车电器,保证不会遗漏汽车网络传输的数据,同时,配合仿真环境进行虚实结合,组建测试台来研究汽车关键组件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3、车联网面临多源攻击,泄露的数据成为攻击者的新武器 车联网面临来自云端、路端、近场、车端、信息通信、智能驾驶算法模型等多方面的攻击,在进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过程中,须从多视角、多维度考虑。车路协同场景下的设备存在高危漏洞,针对车路协同场景的防护体系应及时规划并落实。JT/T808这种监管性质的协议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无认证、无加密的基础安全问题,相关企业和单位应重视问题并尽快修复漏洞。TSP业务系统中的数据重要性高,可能会变成犯罪分子的新武器。车联网数据泄露后,犯罪分子使用数据描绘车主轨迹,有助于其实施犯罪。 关于绿盟科技创新研究院 绿盟科技创新研究院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分站”的重要培养单位之一,与清华大学进行博士后联合培养,科研成果已涵盖各类国家课题项目、国家专利、国家标准、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专业书籍等。我们持续探索信息安全领域的前沿学术方向,从实践出发,结合公司资源和先进技术,实现概念级的原型系统,进而交付产品线孵化产品并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车联网安全团队,立足创新理念,将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虚拟化,研发出虚拟汽车系统,并基于虚拟汽车构建了信息安全攻防实训、科研教学的能力,为科研院所提供纯虚拟化形式的虚拟汽车攻防教学和比赛系统,虚实结合的汽车实训演练系统,可支撑超过百支队伍的大型国家赛事,大规模的教学、实验能力,和高校科研课题。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