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博物杂志 这个故事,就像鳗鱼一样曲折 昨天这条微博很火: 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从一张清代的古画开始讲起。 不但无骨,而且无肉 这张图来自康熙年间的一本海洋生物画谱《海错图》,现藏北京故宫。 在翻看《海错图》的时候,一不留神就会错过这条“水沫鱼”,它又小又细,没有颜色,看不到鳍,只是一根长条,要不是长着个鱼头,都看不出来是鱼。 配文说,这是一种福建海里的鱼,身体是透明的,“柔软而明澈”。迎着光看,能“照见其中若有骨节状”。聂璜用白色的细笔画出了鱼体内的缕缕白丝,看着像是鱼骨。但聂璜指出:“其实无骨也。”就是说,这些看似鱼骨的细丝并不是骨头。 它还进一步说这鱼 “不但无骨,而且无肉。就阳曦一照,则竟干如薄纸如无矣”。这鱼得多薄啊,太阳一照,竟然能干成薄薄的纸状,像消失了一样! 无骨无肉,那水沫鱼的身体是什么材料的呢?作者聂璜认为,它的质感和水里的泡沫最像,所以一定是由水沫凝结而成的生物。他写的《水沫鱼赞》,把这种轻薄透明的鱼描述得画面感十足: 柔如败絮, 透若水晶。 就日则枯, 在水无痕。 透明的柳叶 这是什么鱼?看似银鱼,但银鱼身体呈圆柱形,并不是“无肉、如薄纸”,而且银鱼有分明的胸鳍背鳍尾鳍,也和画中不符。 其实答案很清楚,就是鳗鲡目鱼类的柳叶状幼体。鳗鱼饭里的美味——鳗鲡、水族馆里的明星——裸胸鳝和管鼻鯙,都是鳗鲡目的。 各种鳗鲡目成员虽然差别很大,但小时候都要经过一个模样类似的“柳叶状幼体期”,或称“柳叶鳗期”。 这时的它们,和《海错图》里的水沫鱼一模一样:身体呈扁平的柳叶状,无色透明,头部很小,身体上有细细的纹路,中间一根脊椎骨贯穿全身。 此时,它的身体不是由肉构成,而是胶质的“黏多糖”构成,骨头超细,所以聂璜说水沫鱼没骨没肉,也是有点道理。 “养殖”的真相 人类研究最多的,就是鳗鲡的柳叶状幼体——柳叶鳗。鳗鲡是各国重要的食用鱼,但是大家捕捞野生鳗鱼太厉害,现在,日本鳗鲡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了濒危物种,欧洲鳗鲡更惨,极危物种。极危的下一个级别就是野外灭绝。 现在市面上的烤鳗鱼,极少是直接捕捞野外的成年鳗,大多是从野外捞来小苗子,再养大。 日本是鳗鱼消费大国,除了自己捞以外,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渔民也常年守在河口,捞起鳗苗,养大后卖给日本,或者供中国自己消费。 所以,我们虽然名义上吃的是养殖鳗鱼,其实它们依然来自野生,消耗的还是野生资源。而且,IUCN说它是濒危,但IUCN只能给未来的法律提供参考,它本身没有法律效力,所以濒危是濒危,各国还是可以合法捞、合法吃。 欧洲的情况也很严重。欧洲人和东亚人习惯不一样,东亚人喜欢吃成年鳗,一次吃一条两条到头了。欧洲人爱吃的是鳗苗,线头大的小鳗,一顿得吃一堆,东亚人看了得心疼死。欧洲鳗是极危,跟这个饮食习惯多少有点关系。 今年,日本鳗的情况尤其严重,抓到的鱼只有去年同期的1%!基本等于什么都没抓到。 所以,昨天微博那位博主说鳗鱼被吃到濒危,是对的。 但是他说“基本没得救了”,就有问题了。 首先,人们已经开始保护欧洲鳗。2009年,欧洲鳗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二 。跟前面的IUCN不同,这个CITES是有法律效力的,它附录二里的物种,就算在中国没有分布,也等同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所以,欧洲鳗刚一列入附录二,就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冲击。因为之前中国大量进口欧洲鳗苗来养,用作日本鳗的替代品,90年代末,欧洲鳗一度占中国鳗鱼产量的一半。进了附录二后,私自进出口就违法了,要想合法,得办证、交钱,又麻烦又贵。冒险走私,还会被抓。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