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大院微信公众号 “大爷穿上国产隐身衣,凭空消失!”前段时间,这个视频在网上超火的~ 不过!如果大家认为披上一件薄薄的外套,就能让整个人变得透明,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么不好意思让你失望了,我们的材料科学目前还没发展到这个阶段。所以“网红”隐身衣之类的“神器”,都是移花接木的电影特效,电影特效,电影特效! 虽然“网红”隐身衣是假的,但“隐身”可是切切实实存在的科技! 金鱼为什么消失? 浙江大学陈红胜教授课题组在水缸里放了个六边形的隐身块(下图左),它蓝白相间,中心有一个小孔,当金鱼游进小孔后,相机只能拍到隐身块后方的水草,而金鱼却从画面中消失了(下图右)。 这是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啊!广大男同胞们可以用它来藏私房钱(嘿嘿)。 我们不禁想问,这样的隐身技术是什么原理呢??? 这还得从人为什么能看到鱼说起。 光线照在鱼身上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散射,这些散射波传到我们的眼睛,就形成了我们所看见的小鱼的模样。既然如此,如果我们能控制光线从小鱼身边绕过去,那么就没有光的散射,小鱼也就会“看起来”消失不见! 问题又来了,水缸里的隐身块是怎么实现隐身效果的呢? 下图是光线在水缸里的传播路径,其中红色的线代表水草方向传来的光波,光线在传播过程中绕开了中间的小孔区域(即隐身区域),传到右侧的相机中。中间的小孔并不会遮挡水草散射出来的光线,所以我们仍然能够看到隐身衣后方的水草;由于光波绕过了藏匿在小孔中的金鱼,所以金鱼就消失不见了。 隐身技术的关键——操控波的传播 众所周知,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空气中衰减很小,传播很远后仍然可以被检测到,所以我们看得见远方的物体;在海水中光波则衰减很大,传播一小段距离后就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深海之中一片漆黑。据此,我们往往使用声波代替电磁波来探测水下目标。 声波探测的道理与光波相同,声纳发出的声波遇到目标后也会产生散射,此时声纳接收到散射波信号,就发现了目标物体(下图)。 以往人们通过吸收声波来躲避声纳的探测,将探测发出的声波能量尽可能地“吃掉”,散射回波就会大幅减小。在单个收发合置的声纳(既负责发射探测声波,又负责接收散射回波)探测的情景中,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没有散射回波,探测声纳就认为没有物体存在。 但是,如果海洋中到处都布满了声纳,声纳之间互相接收信号,此时继续使吸收声波,会造成原本应该存在的探测信号突然消失,就好比在你的眼睛和灯光之间放上一块吸光的黑布,出现明显的遮挡,这块布就露馅了。就如下图的情况,当目标物出现时,虽然左侧的声纳没有收到回波,显示正常,但右侧的声纳却会发现,咦?怎么声波被挡住啦?马上发出警告! 这时,你需要新型的隐身衣!从一侧声纳发出的声波,经过隐身衣绕过目标,传到另一侧的声纳,在众多声纳眼中,目标物体就像前文的金鱼一样消失了,既没有回波,也没有遮挡,布放再多的声纳也无济于事。 使目标透明的隐身衣:覆盖隐身衣后的目标基本没有散射回波,而且不存在声波的阴影区,仿佛从声场中“隐身”。 那么如何实现声波的操控并做出隐身衣呢? 超材料怎么变隐身魔法? 如何实现声波的操控?这是众多科学家前赴后继研究的问题。 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而介质直接决定了声波的传播速度、折射方向等特性。于是,声波的传播介质成为了科学家的关注点。随着人们对声学、力学的认识逐步加深,一种叫做超材料的人工复合结构/材料进入科学家的视线。 什么是超材料? 当我们把介质里很微小的人工结构(远远小于波长)进行有序排列后,就可以改变介质的宏观性质。这些经过人工排序的微结构组成的介质,就叫做超材料。 知识点 为什么微结构可以改变宏观性质? 因为微结构们太小啦!声波并不能识别出它们,只能从整体上感受出介质的特性。因此,利用这些细微结构就可以制作相应的器件,实现对声波的操控。这就跟画画一样,肉眼并不能辨别出颜料中的分子(细微结构),只能看到颜料整体显示出的颜色(宏观性质),如果我们将这些颜料合理布局,就能画出一幅美妙的作品。 基于这种理论,具有“隐身”功能的新型声学器件开始出现。 比如声波偏转器:将一系列特定的微结构排列成扇形(图中的黑线),可以获得改变声波传播方向的超能力。当声波从左向右发射进入扇形结构后,前进方向会逐渐发生偏转,最终转向90o,变成了向上传播。 这里的微结构是什么?细细观察图中的一小段黑线,可以看到,微结构是一系列从左往右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