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尖叫效应”与“信息茧房”》,矛头再度指向用算法推送劣质低俗内容的今日头条以及旗下产品,批评其通过满足人们猎奇心理获取高额流量,造成舆论生态劣币驱逐良币。人民日报指出,要实现网络环境的风情气正,必须纠正“算法没有价值观”的判断,落实平台责任。 人民日报四连发 抨击今日头条败坏社会舆论生态 早在2017年9月份,人民网就连续三天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以今日头条为代表,单纯依靠算法推荐的平台存在价值观缺失、制造信息茧房、竞争手段屡破底线三大问题。如今更是在人民日报刊文,第四次批评了今日头条算法推荐机制与价值观相悖的问题。 但是人民网三连批后,今日头条仅回应称“还在成长,还需要经历挑战”,不仅未拿出切实整改行动,反而又屡爆丑闻,劣质低俗内容依旧、虚假广告变本加厉。由此引发了监管反弹,导致去年底今日头条社会频道被关停,今年4月份被责令永久关停内涵段子APP、全网下架今日头条app下载,字节跳动公司(原今日头条)也连续被相关部门约谈、罚款等。 或许是屡教不改反映出,其对价值观反思的不到位,导致人民日报再度发文重提“信息茧房”,显露对国内舆论生态“劣币驱逐良币”的担忧丝毫未减。 人民日报指出,“尖叫效应”在资讯传播中有显著体现,通过算法获得技术支持后,非法抓取、剪拼改编的惊悚、恶搞、色情等低俗内容,往往能迅速引发人们的大量关注,获取高额的流量和点击率。“尖叫效应”与让人们信息接收维度变窄的“信息茧房”叠加,通过劣质低俗内容获取流量、借助算法再稳固一个个充斥劣质低俗内容的“信息茧房”,今日头条等平台已成为不良内容传播的帮凶。 精神鸦片祸害国民 今日头条、抖音恐在劫难逃 今日头条、抖音、内涵段子等大行其道,影响的不仅是互联网,更会影响人们心智与社会舆论大环境。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已经高度普及、数字经济空前发达的今天,网络空间的风吹草动都会在现实社会中产生投射,今日头条“算法没有价值观”的判断,算法助推对劣质低俗内容的大肆传播,早已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尖叫效应”之下,一些粗制滥造的惊悚、暴力、色情、恶趣味的内容脱颖而出,把正能量的优质内容淹没于信息海洋之中,让人们误以为这就是社会的正常面;因为点击一条食品健康新闻,大量如“塑料紫菜”、“食物相克”的谣言夹杂着虚假医药广告不断向用户推送,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甚至行业兴亡;当抖音上孩子翻跟头的视频火了,有网友迷恋“尖叫效应”带来的关注度而去模仿,将两岁宝宝摔成重伤。 而“信息茧房”则加固了劣质低俗内容对人精神世界的污染,加剧了社会矛盾。人民日报就曾指出,“在算法的帮助下,我们可以轻易过滤掉自己不熟悉、不认同的信息,只看我们想看的,只听我们想听的,最终在不断重复中强化了固有偏见和喜好。”受网络空间舆论影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鸿沟被越拉越大,社会争议话题不断在族群撕裂中激化矛盾,被刻意贩卖的焦虑造成群体性的心理伤害,甚至是过激行为。 从吴咏宁之死到“二跳”医疗广告,从盗版侵权到制造低俗,字节跳动不断推出如今日头条、抖音、火山小视频等依赖算法推荐生存的产品,让人们深陷“精神鸦片”的桎梏之中,思想变得偏激狭隘,让本应使人变智慧的阅读成为愚民利器,让你所“关心”的,将你引入思想地狱。如今,人民日报连发四文,监管部门也早已出手,今日头条们靠算法构建“内容帝国”的幻想必须停止,重塑网络空间、重整社会风气已刻不容缓。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