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联系更加紧密了,流量共赢,小程序与App互补! 就在微信方面正式发布App直接打开小程序的功能之后,看好的声音此起彼伏。 然而,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特别是大家一致认同的互补与共赢,或许仅仅存在于想象当中。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App打开小程序这件事,对于大多数商家和企业来说都是利大于弊的,同时,微信互联网的趋势也已经不可逆转。你无从选择,所以,干脆不纠结,紧密拥抱即可。 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得看清楚微信想要的小目标到底是什么? App与小程序如何互跳? 这其中包括能力的三重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相比较此前所开放的「小程序打开App」,此次,用户不用通过App链接,就能直接在App与小程序之间互跳。 同时,目前移动应用拉起小程序的功能已向全体开发者开放,在同一开放平台账号下的移动应用及小程序无需关联即可完成跳转。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个移动应用只能最多同时绑定3个小程序,每月支持绑定3次。而同一个小程序可被500个移动应用关联。 微信想实现什么?在防范什么? 事实上,知晓程序在此前的分析文章中(链接)犯了一个严重错误,认为App会在此次功能释放之后,会大量地引入小程序,补充服务短板。 但是,这次微信规定了,一个移动应用只能最多同时绑定3个小程序,每月3次更换机会。不过,同一个小程序却可以同时绑定500个应用。 也就是这句话,有非常大的解释空间。 首先,当App支持打开小程序,会催促更多的移动应用开发小程序。在同一开放平台账号下的移动应用及小程序无需关联即可完成跳转,也为此提供了便利。这将进一步促进小程序的繁荣。 其次,App可绑定小程序数量,远远少于小程序可绑定的App数量,在其背后是流量的不对称关系。这种情况下,移动应用等于导量者,而不是流量获得者,小程序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同时来自500个App的流量。而且,小程序所提供的多是应用服务,应用服务往往是流量的终结点,这在接下来还会有论述。 最后,为什么微信对App与小程序互相绑定有这么大的数量差?真正原因是防止App变成小程序应用分发平台。要知道,微信对任何形式的小程序分发都是很警惕的,微信才是唯一的小程序分发平台,不允许其他App钻这个功能空子做应用商店。 App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与小程序互跳,App们会得到想要的流量吗?现在来看未必。 如上文所提及,对于在线方式来说,服务是流量的终结。微信的这个新能力,目前来看,其实更适合提供资讯导购的App做商品、服务类小程序;却不太适合商品服务类App做内容资讯类小程序。尤其是当微信通过小程序的方式,完全打通了内容和服务的壁垒,对资讯类App构成了极大威胁。 比如说今日头条,很显然,今日头条必然是这一能力的反对者,但它又是如此地适合今日头条。所以,对于仍然富集有多余流量的资讯类App,今日头条等也要抓紧构筑自己的电商和服务才行。因此,今日头条的服务化、电商化是必然方向。 所以,App打开小程序最大的价值其实在于提供增值服务与流量变现。通过微信小程序来回血流量,可能性不太大。 而比如说淘宝,那些重度吸流量的服务型App会不会从中得利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为这类App一般会采用内容资讯的方式去做流量引入,但是微信限定只能绑定3个小程序,再加上小程序更偏功能应用的特点,做资讯类小程序更有难度,因此,回流的价值不算大。 简单来说,即使微信和淘宝互通,淘宝也很难通过小程序跳回App带来多大流量。并且,微信还在近期宣布外部链接「禁止更改用户返回路径」,精确返回的方式,意味着导购、优惠券等链接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再比如,一些开发者用小程序提供浅度服务,深度服务再引导用户使用App,用这种方式做小程序对App的分发,成不成立呢?也不成立。 为什么?因为App要下载。而且小程序支持跳转App功能早就开放,但实际效果并未如预期。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