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SELF格致论道讲坛 原标题:作为一个学天文的孩儿妈,我在儿子身上看到了130亿年前的宇宙 | 李海宁 宇宙大爆炸的3分钟里产生了大量的氢、一些氦和极其微量的锂,随后这波大爆炸“浓汤”开始冷却,直到2亿年时宇宙中才出现了第一代恒星,它们开始制造新的化学元素,最终形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来自国家天文台的李海宁副研究员,她的工作就是去寻找130亿年前最古老的恒星,破解它们身上携带的宇宙生命密码。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 以下内容为李海宁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来自国家天文台的李海宁。今天我向大家讲述的是天上的星星告诉我们的关于遥远星光的秘密,以及生命物质起源的故事。 像每一个妈妈一样,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只要看一眼我的儿子,就会觉得什么都不是事儿了。但是作为一个学天文的妈妈,我在他的身上还能看见一件很奇特的东西,那就是130亿年前的宇宙,你相信吗? 他的身体里和我们一样,由很多种元素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有6种,包括水里面的氢和氧、有机物里的碳、牙齿和骨骼里的钙,以及蛋白质里面的氮,还有给我们细胞供能的磷。 别看我的儿子只有2岁,可是他身体里的这些原子,其实已经在宇宙的时空里穿越了百亿年的时间。是不是觉得我在讲一个科幻小说? 故事要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讲起,那时候的人们只知道大爆炸产生了氢、氦和锂,对于其他元素从何而来一无所知。这个时候一个叫弗雷德·霍伊尔的英国天文学家站了出来,他说:“是恒星产生了所有元素。”他发表了一篇文章,但是在学术界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于是他找来了三个非常厉害的帮手,这四个科学家努力了好几年的时间,终于在1957年的时候,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他们给出了一套完整的恒星如何合成元素的理论。 恒星的内部就是一个高温、高压的宇宙熔炉,我们在元素周期表上所能看到所有的元素都是在这里产生的。别看这篇文章没有抓人眼球的标题,也不是发表在Nature上,却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虽然很可惜得奖的不是霍伊尔,但是他非主流的观点确实刷新了我们对于宇宙起源的认知。所以现在我们知道了,恒星里的宇宙熔炉从130亿前年就开始生产各种各样的化学元素,那这么多的元素究竟是如何穿越了百亿年,最后来到太阳系进入我们的身体中呢? 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大约在137亿年前,“砰”的一声,宇宙大爆炸了,宇宙爆炸大约3分钟的时间产生了大量的氢、一些氦和极其微量的锂。这锅大爆炸“浓汤”开始冷却,冷却大概到2亿年的时候,宇宙里出现了第一代恒星,它们开始制造新的化学元素。这些恒星非常明亮而庞大,它们用极其壮烈的方式——超新星,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而它们所生产的这些化学元素被喷射到四面八方,并且遗传给了下一代恒星。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恒星,可谓前仆后继,使得我们宇宙当中化学元素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地增加。直到有一天,恰好能够形成太阳系的生命了,我们就出现了。 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魔法炉》里那段十分经典的独白:“为了我们能够活着,数十亿、数百亿乃至数千亿的恒星死去了。我们血液里的铁、我们骨骼里的钙、我们每一次呼吸的氧,所有这些都是从地球诞生很久之前的星星的熔炉里炼制出来的。” 这是一张大家都很熟悉的元素周期表,有没有人一看到它就觉得头大呢?天文学家非常人性化,他们发明了一张特别的元素周期表,我们把所有比氦重的元素全部称为金属,注意是所有比氦重的元素,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概念中的金属,这些金属元素的总和,就叫作金属含量。 随着宇宙不断地变老,金属含量这个“雪球”也越滚越大,每一代新诞生的恒星,它身体里的金属含量都会比它的祖先上一代稍微多一点点。一直到今天,这些“小鲜肉”恒星们,它们已经继承了成千上万代恒星的遗产,所以它们体内的金属含量已经是130亿年前老祖宗的200万倍。如果有一天你恰巧碰到一个金属含量很低的恒星,那么恭喜,你看到了宇宙的极早期。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恒星吗?由于限于我们现在的观测能力,第一代恒星对我们来说,就像黄帝尧舜一样,只是一个传说。而我们现在能够直接观测到的最古老的恒星,其实是它们的直系后代,这些恒星还来不及攒多少金属,所以我们叫贫金属星。 别看这个名字不怎么样,但是它们对于宇宙演化的意义可一点都不“贫”。如果说现在的宇宙有100岁,这些贫金属星出生的时候,宇宙还没有上学,所以在它们的身体里隐藏了许多宇宙“婴幼儿时期”的重要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天文学家亲切地称它们为“宇宙化石”。 关于我们人类生命元素的起源还有很多的疑问,比如说我们水里的铁、骨骼里的钙,第一次产生在宇宙是什么时候?宇宙早期的化学成分跟今天的我们之间,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提取这些贫金属星的化学成分就成为我们获得答案的唯一途径。 如果现在让你去提取一颗恒星的化学成分,你打算怎么做呢?显然我们不能把星星搬回实验室或者办公室来研究,所以天文学家要用望远镜来观察它们。一说到观星,天文爱好者应该激动了,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出现各种美轮美奂的星空。 不过我眼中的星星跟大家想象的星空都不一样,这就是我看到的星星,这其实是一条二维的恒星光谱。你们看到的横向的每一层是我们眼睛中所能看到的不同颜色的星光,而这些竖线则是炙热的星光穿过较冷的外层大气时,在特定的波长产生的吸收。也就是说,这每一条暗线,都是某一个元素在星光里给我们留下的特定信息。 给大家看一张图,是不是二维光谱和这个图有几分相似呢?这个图是人类的基因图谱。所以说恒星光谱隐藏了恒星的基因一点都不为过,可是我们该怎么来提取这些基因呢?这就要用到天文研究上更常见的一维光谱了。 看到这个光谱大家有什么感觉?很单调,甚至有点密集恐惧的味道。不过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们,这已经是我找到最好看的一条一维光谱了。千万别小看它,它的作用非常的大。 我们通过测量这个里面谱线的强度,不仅可以知道这颗恒星制造了哪些元素,制造了多少,通过结合它外层大气的情况,我们甚至可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