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科技快报网 首页 科技快报 科学资讯 查看内容

武向平院士:中国天眼FAST最终将被世界巨眼所代替

2018-06-01 10:14:40 来自: 新浪科技综合

  来源:科学大院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科学大院根据武向平院士在中科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的报告整理而成,首发于科学大院)

  两年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贵州成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口径500米,大家常把它叫做“天眼”,面积有30个足球场大。

  FAST于2016年9月建成,目前正在调试,尚未正式工作。但在网上有大量关于FAST重大发现的传说,这些所谓的重大发现都是不靠谱的。

  FAST: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终结者

  FAST的真正用途是科学研究,在调试阶段,它第一次在中国国土上发现了脉冲星。脉冲星是自转的中子星,非常致密,直径大概十公里。中子星在1967年被科学家发现,50年之后我们终于在自己的国土上用一口五百米的 “锅”把它看见了。

  天文望远镜为什么要选择射电波段作为工作波段呢?从下图可以看出,在无线电波段的整个波谱中,射电波段的大气不透明度为零,也就是说所有波段里面只有射电波段在地面上可以直接进行天文观测,不需要到山上,也不需要到太空去。全球无线电波段是唯一可以实现洲际联网观测的,这样的话,全球的射电望远镜可以连成一个网,只要没有干扰就可以工作。

  到目前为止,四项射电波段的重大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包括1)脉冲星的发现;2)两个脉冲星绕转产生的引力波辐射的发现;3)大爆炸火球遗迹的发现;4)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微弱涨落的发现。

  射电天文学的研究始于1931年,当时人们建了一个轮子,轮子上面放一个9.5米直径、可以转动的天线,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来自太空的无线电辐射。

  1937年,人们造出第一口“锅”,口径9.5米。它的工作波段正好位于调频广播波段,使人们第一次绘制出了银河系图像,尽管非常粗糙。

  现在“锅”越来越大,德国和美国都曾研制了最大口径100米的可转动射电望远镜。而世界上曾经存在的最大的可动射电望远镜口径达305米,自1961年建成后,它发现了大量成果,包括诺贝尔奖级的发现,现在这个“锅”锈迹斑斑基本不能工作了

  55年以后,我们建造出FAST这样一个口径达500米的射电望远镜,可谓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在这里也向工程的缔造者和建设者表达最崇高的敬意。由于建造难度巨大,再加上射电望远镜建造观念的变化,FAST将成为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终结者。

  干涉阵列带来射电望远镜建设革命

  为什么建FAST这么大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追求的是高灵敏度——能够收到更多光子,高分辨率——能够看的更加清楚,大视场——能够看的更多的目标。高灵敏度就需要大接受面积,高分辨率就需要大口径,大视场反而需要小的口径。

  FAST口径大,灵敏度高,可以观测到微弱的信号。缺点一是分辨率低,看得远却看不清,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sophia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
意见反馈 科技快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