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加 原标题:《科学》:人民为何越来越悲观? | 科学加 世界不断进步,人们似乎却越来越不满。一项发表于《科学》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大脑中“问题”的范畴越来越大可能助长了这种偏见。 英国公司舆观调查网(YovGov)在2015年进行了一项调查,询问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你觉得世界总体而言变好了,还是变坏了?”最终的统计结果如下: 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也在今年4月的TED演讲《从数据中看:世界在变得更糟,还是更好?》中谈到:从统计数据来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人类作为整体正在朝更健康、更富裕、更智慧、更安全、更幸福的方向迈进,而同时期的新闻报道却显得越来越悲观。 人们总觉得问题正在不断变多,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新闻报道“寻找话题”的属性决定,另一方面也和人们的认知偏差有关。我们被狭小的时间、空间所限,很难看到缓慢发生的、广泛的变化。 而从更微观的方面来说,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问题也总显得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我们曾经被电脑频繁蓝屏、死机困扰,如今这些问题逐渐消失,我们转而为渣网速、渣续航闹心…… 一个来自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团队发现:人们的不知感恩和悲观,可能并不是太过关注半杯水空的那部分的缘故,而是因为“杯子变大了”。举个例子:每当热心社会群众看到潜在的犯罪行为(如抢劫或盗窃)的迹象时,就会报警。但随着犯罪率的下降,他们就能高枕无忧了吗?不能——随着不法事件的减少,他们可能开始对四处游荡、“鬼鬼祟祟”的人起疑心。 也就是说,“问题”始终没有被解决,是因为人们在不断地拓宽“问题”的定义范围——如果你是守门员,那问题就像一个永远变大的球门,让你疲于奔命。 研究者将这种认知偏差现象称作“普遍度引起的概念变化(Prevalence-induced concept change)”,这项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人类固有的一些偏见。他们的相关研究发表于6月29日的《科学》杂志上。 万紫丛中一点蓝 研究团队给实验参与者(非色盲)展示了一系列彩色圆点,这些圆点的色彩介于蓝、紫之间——有的更蓝一些,有的更紫一些。 实验参与者要做的很简单:判断每个圆点是否为蓝色。在前200次尝试中,偏蓝色和偏紫色的点出现频率一致。随后的800次判断里,科学家让一个实验组中偏蓝色圆点出现的概率逐渐减少(或者骤减)——但参与者的判断并没有完全跟上这种变化。一些最初被判断“不蓝”的圆点在实验后期再度出现时,被归入了蓝色系。蓝色点概率始终不变的对照组则没有出现这种倾向。 增加蓝色点的反方向实验也得到了一致结果。参与者这种“标准前后不一”的倾向,甚至在科学家提前宣布蓝色点会逐渐减少,并承诺向前后判断一致的参与者给予资金奖励时依然如故。这表明,人们无法有意识地控制这种偏差(否则他们就能获得奖金)。 所以,这个实验证明了……地球人分不清紫罗兰、靛蓝、波斯蓝?那又怎么样,世上不过又多了一种骗过视觉的光学把戏而已。 然而,我们分不清的不止颜色。研究者展示了一系列数字合成的人脸(总计800张脸),让人们判断看到的脸是否有威胁性。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