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18年,手机行业又有了一些不同。 以往各大厂商都是将产品做得更完善和更均衡,打造没有明显短板的木桶机。但随着手机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以及供应链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让人眼前一亮的帐篷型产品反而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现如今,“均衡”被认为是“中庸”的体现,缺乏吸引人的有力卖点。反之,拥有某一突出特征的产品,更容易打造爆款标签,被消费者记住。 同时不难发现,现在的手机迭代速度还在逐步增快,产品策略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 前者主要体现在新机发布周期的缩短,产品线的增多等;后者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几年前兴起的大小屏策略面临淘汰,被认为只是单纯放大屏幕的“Plus”机型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仅仅只是对旧款机型小改的“加s”小幅升级版,也无法匹配技术的更新速度。 基于此,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开始寻求产品本身的差异化。设计新机时,要么仅仅推行一个版本,巩固消费者对产品的统一印象;要么推出彼此之间定位完全不同的多个版本,覆盖到各种类型的细分用户群体和不同的价位段。 刚刚发布的OPPO R17和R17 Pro可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OPPO R17系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变革”。R17和R17 Pro可以理解成是完全不同的两款机型,R Pro作为全新的产品线被单独划分出来,这在以往的R系列产品上是见不到的。 OPPO R17和R17 Pro之间有相同之处,但彼此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R17依然是一款普适型产品,延续了上一代R15的定位,但又有所升级。全新的水滴屏设计配合定制COF封装工艺,再加上隐藏听筒和光线传感器的设计,使其屏占比达到了91.5%,拥有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相比R15的小刘海,R17水滴屏的弧度更加的自然,面积更小,视觉违和感降低。 而其背部的“渐变2.0”工艺则在R15的叠层流光点彩工艺的基础上,加入了一层透明的“凝光层”,并在这层“凝光层”上布局了16000多条线条,线条越密集的地方,凝光程度则越高。而在视觉上,R17相比R15的渐变色最直观的区别,则是由三种颜色构成的多色渐变,相比以往的双色渐变层次感要更强,色彩也更丰富。
不仅颜值提升,R17性能也毫不含糊。其在配置上相比R15也有一定的升级,例如最高8GB运存可选,标配光感屏幕指纹…… 相比R17,我们能在R17 Pro上看到的更多、更极致。3D弧面玻璃搭配由蓝-青-紫三色组合而成的雾光渐变色,形成十分立体的视觉效果。尤其是R17 Pro的雾光渐变色覆盖了一层细密的CD纹镀膜,当从不同角度观看时,可以明显的看到背部的曲线在随着光线而变换。 此外,R17 Pro还是OPPO第一款后置三摄手机。其中,用于拍照的双摄像头采用广角+长焦方案,并加入了F1.5/2.4灵动光圈功能,能在暗光环境成像时带来更大的进光量。其还配备了三轴光学防抖和AI超清引擎,来确保更好的夜拍效果。另外,R17 Pro还配备了一颗TOF镜头,可用于3D建模以及各种AR应用场景。 同时,R17 Pro也是OPPO R系列第一款支持SuperVOOC超级闪充的产品。SuperVOOC功能首发于OPPO Find X超级闪充版和兰博基尼版,输出功率高达50W(10V/5A),可在35分钟充满一部手机。R17 Pro内置双1850mAh电池(等效于3700mAh),其通过采用双电芯设计来平分电压,使得每块电芯在充电时的输出为5V/5A(等效于VOOC),从而确保充电的安全性。
可以看出,OPPO R17和R17 Pro虽然同属于R17系列,但二者的产品策略完全不同。 简单说来,R17稳定在3000-3500元价位,面向原有R系列的价位段和用户群体,在冲量上仍然具备优势。 R17 Pro则“不是旗舰,胜似旗舰”,其在保持R系列面向年轻群体的调性基础上,加入了前沿技术的应用,满足了这类用户对潮流新科技的追求和猎奇心理。R17 Pro填补了OPPO在4000-5000元价位区间的空白,成为R系列到Find系列之间的过渡点,用于承上启下。从侧面也可以看出,R Pro将作为OPPO的次旗舰产品线,协同Find系列冲击高端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