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把 iPad 塞进包里,要不要先上个厕所,是我出门前最纠结的两个问题。 一方面,iPad 拥有笔记本电脑无法比拟的便利:我可以在街头快速组装上键盘修改一篇稿子,也可以在不准带电脑的会议上掏出 Apple Pencil 记录要点,还可以用一根数据线快速把相机里的 RAW 格式照片导入 iPad,直接用手指完成图片的后期。更多的角色,它是我飞机上的影音娱乐伴侣。 另一方面,它可以做的事,iPhone 多半可以应付,但它在交互和多任务上的天然劣势却不足以让我放心地抛开 MacBook。 更多时候,是它静静地安放在我背包的夹缝里,徒增了一斤的负担,正如 8 年前乔布斯给它的定位——一个介于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夹缝之间的设备。 夹缝,意味着锦上添花而非不可或缺。 夹缝设备的说法自从 iPad 冠上 Pro 的后缀后,苹果就再也没有提过。如今的 iPad Pro 已经不再是沙发上老少咸宜的娱乐设备,而是一个能够通过外界键盘和 Pencil 变成主力办公工具的笔记本挑战者。 在它迭代的第三个年头,苹果拿出了两款更新力度最大的 iPad Pro。在我拿到 11 英寸全面屏 iPad Pro 的 5 天里,我在各种场景下用它完成了大量种类繁杂的工作。 包括敲下这篇文章近 3500 字的文章。 全面屏的 iPad Pro 非常美观,但手感一般 iPad 弧面的背部机身设计延续了 7 年之久,作为 iPad 的长期用户,我已经习惯了这种圆润贴合的手感。 新 iPad Pro 线条硬朗、棱角分明,像是压扁的 iPhone 5,这让手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硌在手指上不是很舒服。 ▲ 新 iPad 的摄像头更大,不再支持光学防抖,WiFi 版和蜂窝版都有天线条(样式有区别) 尽管新 iPad Pro 比上一代薄了 0.2mm,但实际手感却恰恰相反,人手对厚度的感知基本来自机身边缘,弧面的设计自然要更讨巧一点,即便从对比图上看,也很容易产生错觉。 ▲ 你觉得哪个更薄? 棱角分明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方便 Apple Pencil 吸附在机身上,但我觉得这种体验「倒退」的设计仿佛暗含一种隐喻:老款的机身圆润,给人容易手持的感觉,但新款长时间手持不舒服,因为它定位就是个「桌面设备」。 受益于「全面屏」的设计,新 iPad Pro 上下边框得以大幅缩窄,不过为了保持边框等宽,新 iPad Pro 的左右边框宽度有增无减,整机的宽度直接增加了 4.4mm,但这对于竖向持握来说是个好事,既不会遮挡显示区域,也降低了误触的可能——抛开持握手感唯窄边框论都是耍流氓。 新 iPad Pro 机身圆角的弧度变得更大,更贴合手心。 显示屏幕也随之变成了圆角屏幕,这种等边边框 + 圆角屏幕的设计,让 iPad Pro 的正脸变得和谐美观,如同一个完美的电子相框。 不过,新 iPad Pro 的显示屏圆角的弧度是远远小于机身弧度的,或许是考虑屏幕显示面积,它没有 iPhone XS 和 Apple Watch Series 4 那种平行嵌套的美感。 ▲ 新 iPad Pro 砍掉了 3.5mm 耳机插口 没了 Home 键,解锁体验有什么变化? 新 iPad Pro 外形史无前例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砍掉了那颗标志性的 Home 键,换上了 iPhone X/S 的 Face ID。 Face ID 的体验我们早在 iPhone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