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线耳机」到「无线立体声」TWS 耳机,从制造业到消费电子产业,耳机行业正经历历史上最大的变局。 创业公司抢跑入局,重量级手机厂商几乎悉数入场,BAT 磨厉以须,老牌耳机厂商韬晦待时,更多有渠道、流量优势的资源方跃跃欲试。他们正在角逐一个 1.5 亿台出货量、400 亿美元规模的(2020 年)TWS 耳机新市场。 打造中国本土的耳机品牌或者影音品牌,是他们或多或少的追求;冲破耳机产业几十年的「微笑曲线」,是他们曾经或者正在进行的尝试;抢占 AI 时代类似于电影里「Her」一样的交互入口,是他们或筹谋或规划的一个愿景。 大玩家们雄心勃勃,厮杀竞争一触即发。现在,留给这条赛道上初创公司的时间窗口或只剩一代产品了,而 2000 万美元也已经成为这个行业新玩家的最低入场价了。 一、耳机行业正经历历史上最大的变局 1.5 亿台出货量、400 亿美元规模。 这是供应链和券商给 2020 年 TWS 耳机行业的预判。 2017 年之前,几乎少有人能关注到这一市场的规模,以及耳机行业正在发生的这一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毫无疑问,始于苹果。2016 年 9 月,苹果发布 iPhone7,并且发布 Apple AirPods。因为销量太好,发货周期一度延迟到 6 周,直到新供应商加入后才有所缓解。2017 年,iPhone8 发布,并取消了 3.5mm 耳机接口,从此 TWS(真无线立体声)开始成为耳机行业的新潮流。 国内外多家一线硬件厂商纷纷跟进。诸如小米、OPPO、华为等,先后发布取消 3.5mm 耳机接口的智能手机,并发布自有品牌的 TWS 耳机。Sony、Bose、B&O 等传统耳机大牌以及新兴的实力品牌如 Jabra、Jaybird 等也纷纷加入赛道。创业公司诸如出门问问、科甲科技等已在全球范围内出货,1More 等厂商也将于近期发自有品牌。 有渠道、流量优势的资源方跃跃欲试。近期,200 元以下价位的国产品牌也快速增加。大唐、糖立方、诺弗珂、UCOMX 均发布了长相酷似 AirPods 的产品。成立于 09 年的蓝牙音频厂商 QCY 也于近期推出售价 129 元的产品。不少公司则主打差异外,如悦海电子推出了带化妆镜的无线耳机;静水流深推出了招财猫外形的耳机。 当下,国内 TWS 耳机市场已经汇聚了包括手机厂商(如华为、魅族)、配件厂商(如 Anker、 Dacom 等)、传统音频厂商(如 QCY 等)、新兴音频厂商(如出门问问、科甲技术旗下疯米、1 More 等)四类玩家,厂商数量至少在数十家以上。 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一赛道还会聚集更多玩家。据说,腾讯和百度的 AI 团队都在积极寻求与耳机厂商的合作。而来自于供应链的消息显示,全球 AI 巨头 Google 和 Amazon 都在研发各自的真无线耳机,甚至接近发布。 各路玩家或已入场,或跃跃欲试,看重的既是这个行业的商业价值,也是这个行业的想象空间。 随着 AirPods 发布,TWS 耳机开始完成市场教育,被大众接受。2017 年初, Indiegogo 平台上出现销售额接近 300 万美元的真无线耳机品牌。科甲技术 CEO 张海星认为,2017 年的 12 个月中,TWS 耳机行业保持了大于 60% 的增长率。 供应链和券商的预期同样乐观。从高通、瑞昱等行业源头芯片供应商的数据分析来看,2018 年全球 TWS 耳机出货量将达到 6500 万台,2019 年则是 1 亿台,2020 年则预计将有 1.5 亿台。招商证券电子团队预测,2020 年仅消费市场无线耳机规模有望达到 150 亿美元以上,考虑医疗、工业等新领域,整体市场将达到 300-400 亿美元。 而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商业价值之外,这一产品的入口级意义更具想象空间——有关物联网或者人工智能的落地或将在音频领域率先实现。 主打「移动」场景的真无线智能耳机,有望和主打「家庭」场景的智能音箱形成交互闭环,与 Google、Amazon、腾讯、百度等云端的 AI 技术和数据一起,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入口。不久后,日常的场景都有可能以耳机为连接器,通过语音交互,后端集成语音搜索、个人语音助手、社交通讯、地图、打车、健康数据检测、运动指导等各种超级应用。而在未来,增加各类体征传感器,耳机很有可能成为出货量最多的智能穿戴产品。 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也有关注 TWS 耳机这一赛道。近期,国内创业公司科甲技术获得了 SIG 海纳亚洲创投基金的近千万美元融资,来自西雅图的智能耳机公司 Human Inc. 宣布获得 Microsoft 的 2100 万美元 B 轮融资。业内传闻称,上游蓝牙芯片供应商恒玄科技也收到诸多投资意向。 二 、少了一根线,但多了无数技术难题 从「有线」到「无线」,看似只是少了一条线,但背后却是整个产业链几十年一遇的大变革——耳机行业正从制造业到消费电子产业转变。 AirPods 尺寸虽小,但一对 Airpods 连同充电盒内部零部件多达数百个。不仅新增了大量芯片、传感器、声学零部件,还因为核心部件的增加导致内部连接器、金属小件的数量也大幅增加,对组装厂商的自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音质、体积、防水等要求,真正能完成 TWS 耳机设计及生产的厂商寥寥无几。 聚焦国内 TWS 耳机厂商,市面上已有多款可以直接下单的产品,但真正达到 AirPods 体验的或者达到厂商原本规划及预期的依然寥寥,甚至没有。 自研手机甚至手机芯片的苹果,在耳机与手机联调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供应链把控方面又有鲜有人及的积淀。这也意味着,即使安卓阵营有高通这样的芯片厂提供 TWS 耳机方案,当下这个时间点仍难与苹果比肩。 而已经出货的厂商,在过去的产品研发中,也克服了诸多难点。简单说,两只耳机之间及与手机之间通信,射频天线必不可少,如同手机,每一个变化,都有可能意味着耳机的射频及结构需要重新设计。早期用于 TWS 耳机的蓝牙芯片不稳定,也让「抢跑型选手」吃了不少苦头。 科甲技术的 CEO 张海星告诉 36 氪,在 2016 年第三季度发布了初代 Air TWS 耳机,但期间也是花费数月才修复各类蓝牙连接问题;中间一度获得高通即将发布新蓝牙芯片的计划,但最后这款芯片最终未如期推出,芯片厂商直到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